作者:Mike_GS 我們知道,日本的制造業強大,原因是有豐田、松下、三洋、索尼、夏普、尼康、加能、日立、日產、本田、TKD、MURATA、京瓷等這些品牌,能夠銷售到全球各地。但可能沒有很多人清楚,除了這些日本知名品牌外,還有很多不太知名,不太起眼的中小企業,資產規模不大,員工數量很少,但卻有著很強,甚至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技術實力,他們在后面支持著日本的的制造業,保持著領先的技術。 當初日本學習過荷蘭、英國、美國,很多技術都是采取拿來主義,如果倒退幾百年,上千年,中國也是日本的一位老師。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日本的成長在過去一直都是“很山寨”。但在戰后幾十年中,為什么這個國家的制造業能夠迅速地成長為跟德國、美國一樣強大?哪些地方值得中國去學習了解?尤其是在中國目前“山寨”經濟轉型的時期,應該如何發展,我覺得首先要了解的是,日本這些巨型企業背后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掌握絕對技術實力的中小企業。 當然,有不少人會說,日本的近代經濟成長就是在美國的幫助下,尤其是借助于“抗美援朝”戰爭和越戰中美國,日本獲得了千載難逢的外部機遇,獲得了太多的軍事訂單。在此不就此展開,希望各位更多關注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內因。 今天,我先轉摘幾篇報道他們成長的中小企業,加上一些分析,供大家一起探討。(下面的文章大量內容來自俞天任的《東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有空大家可以去閱讀。摘取過來,一是很多案例是電子業,尤其是電子元器件業,在座的各位讀者們特別有發言權。) 在日本說起“中小企業”,人們想起來的往往是東京大田區或者東大阪市的那些員工數在100人以下,其中多數又在50人以下的那些制造業廠家。服務業在日本人心目中并不屬于“中小企業”,僅僅是“店”而已。發達國家中,像日本這樣有如此多的中小企業從事制造業是不多的,這些中小企業才構成了日本制造業的真正基礎。 故事一 精工手表 精工表現在是有名的日本品牌之一。從1892年就開始制造手表的精工一直也就是一個手表制造商而已,因為在機械手表上瑞士人已經攀到了頂峰,要超過瑞士人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后精工舍找到了超過瑞士人的地方,那就是石英表。 石英表的原理早在1920年代就已經為人熟知,而且也已經利用石英晶體在加電時發生的每秒32 768次的穩定振動這個特性生產出了計時裝置。但當時所使用的真空管使得這種計時裝置極為龐大,比一架大座鐘還要大,所以,石英的這種特性只是被用來加強計時機構的精度,但是精工卻莫名其妙地提出了把這個龐然大物縮小到臺鐘、掛鐘,甚至手表的設想。 所有的人,包括精工舍內部的不少人都認為提出這個設想的精工舍社長服部正次是個瘋子,但是服部正次堅決不準手下人退卻,硬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下去。終于,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精工舍把那個從龐然大物減小到了長20厘米、寬16厘米、厚7厘米,包括搬運用的箱子在內僅重3公斤的能夠實用的石英鐘放到了計時臺上,這件事震驚了全世界。 但實用化后的石英鐘由于價格過于昂貴,除了用在像航海這種對計時精度有很高要求的場合之外,并沒有市場。所以,服部正次和他的部下們又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堅持研發,終于在1969年推出了石英手表,這樣才真正打開了壓電石英式計時器的市場。當時的日本制石英表是“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梢哉f,沒有服部正次那種近似于瘋狂的毅力就不可能有精工牌石英表的誕生。 故事二 京瓷如何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巨人 稻盛和夫被人稱為“經營之神”,現被日本民.主黨政府請來整理已經破產了的日航公司,他的傳奇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稻盛和夫是九州的鹿兒島人,他在鹿兒島大學里學的是有機化學,所以他想在石油化工企業就職。但1955年稻盛和夫畢業時正好遇到經濟不景氣,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進了一家位于京都的叫做“松風工業”的陶瓷公司。 日本的日用陶瓷制作技術來自中國,京都也是日本陶瓷產業的一個重要基地。陶瓷要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靠做家用陶是沒有前途的,只能靠工業陶瓷,當時的松風工業生產的是送電用的絕緣瓷瓶。本來學有機化學的稻盛和夫在進入松風工業以后卻轉向研究無機化學,并且在研究無機化學的同時,他還把目光放在了市場上。經過調查研究以后,稻盛和夫得出了一個結論:陶瓷工業要發展絕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強電上,而需要開發弱電用的精密陶瓷(Fine ceramics)。這是因為強電陶瓷的技術要求不高,經營出現困難的家用陶瓷企業很可能改行搞強電陶瓷,更不要說以后外國企業也會參與競爭了,而精密陶瓷由于對技術要求太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干的,所以不上精密陶瓷,企業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應該說這個結論非常正確,稻盛和夫的眼光很準,看得很遠。但當時的松風工業的經營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連員工的工資都經常發生拖欠現象,稻盛和夫在數次向公司提出建議而無法得到公司方面的支持以后,終于在1959年和其他8個志同道合的同事,以從朋友處借來的300萬日元(當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是固定的,360日元兌換1美元)作為資本金,創立了“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在另一個公司閑置的車間里開始了精密陶瓷的制作。 稻盛和夫的偉大就在于他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人員,如果稻盛和夫僅僅是一個技術大家,那么今天的京瓷就可能還是一個水平很高的精密陶瓷企業。而今天的京瓷集團是一個擁有65 000多名員工,年產值100多億美元,除了生產以精密陶瓷為主的電子元件和與陶瓷有關的切削刀具、珠寶和太陽能發電產品之外,還生產手機、打印機、復印機等電子產品,連有名的康泰時照相機也成為了京瓷集團的品牌。 稻盛和夫是一個第一流的經營家,他對于產業動向有最敏銳的感覺。1984年,稻盛和夫準確地抓住了日本通信事業自由化的機會,創立了第二電訊電話公司(DDI),現在由DDI發展而來的KDDI公司已經成為僅次于NTT的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但是經營是要以技術為資本的,核心技術是無法靠錢買來的。只有在企業已經靠自己的技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之后,才可能靠購買或者兼并的方式來擴大企業規模,否則肯定會泡沫。 創業當初的稻盛和夫當然不會想到今天的規模,但當時的他就沒有滿足于僅僅是吃飽飯,他把目標放在了國際市場,放在了自己當時還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上。 京瓷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66年在激烈的投標中奪得了向IBM提供2 500萬副氧化鋁陶瓷電路板的合同。熟悉計算機歷史的人都知道IBM的一代名機360系列,這個系列的電路板全部采用了京瓷的產品。 要成為當時在電子計算機行業占有80%以上銷售份額和90%以上利潤份額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零件提供商,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京瓷當時的精密陶瓷的精度是1.5絲(一絲是0.01毫米),而IBM的要求是0.5絲。這樣的精度要求即使在今天,即使是對于金屬切削都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能達到這個要求的企業都不是很多,更不要說是在40多年以前,對于燒結成型的陶瓷產品來說了。 當時稻盛和夫每天都吃住在車間,和其他員工一起解決生產出現的技術問題,經過七個月的艱苦攻關作戰,終于得到了IBM的合格通知,這份通知意味著京瓷成為了世界一流的精密陶瓷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