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海外媒體報道 金融危機對高科技企業的影響還在延續。曾經的硅谷神話、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硬件和相應軟件提供商思科(Cisco)7月18日宣布將在全球裁員6,500人,同時將其一家擁有5,000名員工的海外工廠出售給富士康(Foxconn)。 大“瘦身”縮減開支 作為削減10億美元年度運營開支計劃的一部分,思科此次裁員6,500人,涉及全球所有業務部門,其中包括約2,100名自愿參加提前退休計劃的雇員。裁員還將涉及約15%的副總裁及以上級別的高級雇員。此次裁員總人數約占思科全職雇員總數的9%。 不僅如此,思科更計劃向富士康出售其位于墨西哥的機頂盒制造工廠。作為出售協議的一部分,思科將把該工廠5,000名工人“轉移”給富士康。這意味著思科此次裁員數量將達到史無前例的11,500人。截至今年4月底,思科共有73,408名員工。如此計算,此次思科裁員規模高達15.7%。 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幾個國家的被裁雇員將在下月第一周得到通知。 曾經擔任電腦巨頭王安副手的思科首席執行官(CEO)錢伯斯(John Chambers)認為,王安電腦時期的5,000人大裁員讓他感到“比死還難受”,他曾發誓,“以后再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如今,他顯然步了王安的后塵。 錢伯斯在金融危機前期認為思科的問題在于發展還不夠快,所以借助美政府的刺激計劃,于2009年積極進入30個全新市場,不過美國政府的刺激計劃顯然未能明顯持續奏效,導致錢伯斯不得不做出裁員的舉動。 這是思科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裁員。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際,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高科技企業的思科市值蒸發80%,宣布裁員8,000人,當時思科員工總量為4.4萬人。 瘋狂并購 后遺癥凸顯 此次裁員也可以看做思科近兩年業務發展受挫的表現。“思科已經連續4個季度利潤低于預期了。”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咨詢師溫昕煜表示。 2011財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思科利潤出現同比下滑。2011財年第四財季,思科預期營收同比增幅僅2%,即營收在108 .4億元至110.5億美元之間,低于分析師115.9億美元的平均預期。 今年以來,思科股價已經累計下跌了24%。而在思科宣布裁員后,思科在納斯達克交易市場收盤報15 .44美元,下跌0 .16美元,跌幅0 .99%,這已經相當接近過去一年內思科的股價最低點14.78美元。 分析人士將思科收益的下滑歸咎于其進入周邊市場雄心勃勃的行動:思科兩年內進行了145次收購,這些收購的業務將思科從其核心的路由器和交換機業務中分散了精力,而且還因為其浮腫的管理結構導致了緩慢的決策過程。———就在三年前,錢伯斯還驕傲地表示,思科是極少的能夠“每次收購都獲得成功的企業”。 如今,這家互聯網巨頭已經到了必須“瘦身”聚焦主業的時候,今年4月,思科關閉了旗下數碼相機公司Flip,并裁員550人,由此拉開裁員大幕。錢伯斯說:“我們過于復雜。你們將會看到我們進行瘦身,并更加專注。” 惠普華為蠶食市場 錢伯斯還不得不正視思科市場被蠶食的窘境:惠普收購了3C om,全面替代思科產品向客戶提供集成解決方案;IBM貼牌銷售思科主要對手Juniper的網絡產品。 在此之前,思科每年通過這兩家公司轉售的網絡設備高達數十億美元。 Dell‘Oro今年5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以營收計算,思科在全球交換機市場的份額同比下降5.8%至68.5%,而惠普則從9.5%上升到12%,Juniper從1.5%上升到2%. 市場調研公司IDC則指出,2010年路由器收入占思科營收的16%,思科路由器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66%下降到2010年的55%。在網絡安全硬件市場上,思科的市場占有率也下降了10%以上。 在企業網業務的競爭上,華為也對思科虎視眈眈。去年,華為建立了全球企業業務部,集中于企業和政府機構,這被認為是10年前華為進入美國后對思科構成的最有力威脅。 證券行業充斥著一片悲觀之聲。瑞穗證券美國分析師馬克里斯7月19日重申了對思科股票的“中性”評級,馬克里斯認為,思科產品線中仍然缺乏軟件和服務,僅僅依靠裁員并不足以解決思科在基礎戰略方面面臨的問題。 馬克里斯表示:“我們的看法是,目前判斷思科營收增長放緩尚為時過早,同時也無法確定思科此次轉型是否能推動其復蘇。” 富士康接盤意在訂單 借思科全球戰略調整、大裁員之際,富士康“吃”下了思科在墨西哥的工廠,并接手5,000名員工。 富士康的董事長郭臺銘很會在產業震蕩中尋找機會。當惠普持續淡化PC制造業時,富士康接了其在澳大利亞等地的工廠;當索尼為追趕三星而淡化電視制造時,富士康接下其墨西哥組裝廠。 此次收編思科的動作可以說傳遞了郭臺銘的焦慮:這并非純粹的規模擴張,而是伴隨著訂單爭奪,隱含著業務調整與轉型。鴻海從生產電視按鈕、連接器起家,經逆向整合,先后進入零部件、整機。但4年前,其業務仍側重消費電子與手機,摩托羅拉曾是最大客戶。 但摩托羅拉的衰敗與經濟危機重創了富士康,導致2008年業績出現巨幅下滑。情急之下,郭臺銘奮力抓住了喬布斯和蘋果公司,繼續站在全球代工業之巔。 這還遠遠不夠。“血汗工廠”、“十三跳”的悲劇事件給富士康帶來巨大壓力,并波及蘋果。后者早已開始考慮將部分訂單轉移給更多伙伴。幾天前,另一家代工巨頭臺灣和碩傳出消息稱,已獲iPhone 5的部分訂單。 郭臺銘一直沒忽視拓展新業務。早期他給了老同學林百里(廣達董事長)面子,沒去搶PC代工生意,但近年來他開始“威脅”林百里,龐大的重慶基地已捆綁住惠普。同時開始通過收購面板業務強化電視代工,收購索尼墨西哥廠,一舉吃下后者訂單。 這類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產品生意,利潤不高,無法解決短期面臨的邊際效益遞減壓力。郭臺銘急需在利潤更高的代工市場獲得競爭力。收編思科墨西哥廠,則似乎流露出這一動機。郭臺銘每開辟一處新地盤,都要力爭做到全球前三,如今面臨業務調整壓力,這位富士康的創始人一定不會放過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