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剛進前公司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大老板有著一墻的US專利,當時的感覺是異常崇拜和敬仰。進入現公司的時候,聽說德國老板有著20多項的專利,也聽得驚異萬分。等到真的去check以上說的時候,總體感覺很多的US專利,更多是抽象的主意和內容,有些可能從誕生至過保護期都沒有用。不過,從整個公司的角度,收集員工新的主意,可能通過一些Demo或者Innovation的Project予以實現,似乎是一個培養新技術應用和發展很好的渠道。 在很多的層面,我們至少都在口頭上鼓勵創新,聽起來天花亂墜,并且予以專業評審和公眾保密的方式結束。我有過一項國內的專利,是以前和朋友一起合作的,并且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專研和完善。感覺國內的專利申請,只有描述性的文字,甚至圖像都不提供,交錢就能辦。你完全無法通過中國的專利描述,知道別人到底做了哪些東西,也無法知道這個專利的可實現性乃至根本是否有新的東西。 目前有機會,按照公司的流程去做一些專利,并且可能在后續做一些很有意義的Demo嘗試。比起量產品的開發,這種帶有預研性質的工作,充滿著挑戰性,有時候想做起來,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容易。不過至少努力在一點點往前推進,對于我而言,也是一次很有價值的“過河”。 前段時間看到武前輩和戴前輩的兩位博文,探討工程師的薪資和價值問題,其實想插一句,很多東西都是隱形的。如果把所有人的價值,完全等同于能為公司掙多少錢,可能也是僅僅局限于國內這種過度競爭和盈利環境很差的大環境之下的。我相信,很多工程師可能是光燒公司的預研經費,是做著5年以后的技術預研,你讓這些人情何以堪啊?這些人可是公司技術前進的基石,探路先鋒,你讓他們背著賺錢的枷鎖,不觸雷就見鬼了。還有一些參與ISO/IEC工作小組的工程師,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持續參與,光是參加會議的差旅費加上研究未來未定型產品的費用,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不參與沒有話語權;這些工程師也明顯短期內體現不出賺錢的潛力來。 這一年,感悟最多的,就是盡可能把問題的各個方面想清楚。從親歷親為的乙方到提要求的甲方,你需要保持更多看問題的角度,把產品放在一個很大的環境中去思考,從各個方面去評估和推演,畢竟提不出要求,如何能讓乙方把東西做得更好更完善,更符合系統的要求。思考的多角度,和多元化的評估,可能變成了工作的重點,這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有些不著邊際了。好吧,我現在處于一個莫名的階段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