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不少的聲音,也開了眼界,觸發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 人還是要有mind的 一位老先生,67歲,從做磁帶開始,從Liion battety發明開始,20年投入這項生產的事業,目前退休作為咨詢顧問。當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我面前的時候,總是能把人觸動的。 2. 電池in China 據說各地大大小小的電池廠已經超過千家了,真是嚇人啊。聽老先生講,電池是個電化學的東西,比起半導體和光伏產業,有著更大的難度。設備、管理、材料、方法和執著,這些都會最終影響到結果,想要光投錢靠設備砸出好產品目前還沒有成功的先例。不過沒有好的裝備,靠人工的方式,大概3C和手機電池可以,但是未來的車用電池是肯定不行的。 車載電池這個東西,大概是如今最為火熱的話題了。有句話我倒是第一次聽到,也就是說ZF的鼓勵和支持,其實可能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北美大量研究經費投入于材料,不是自己的錢不心疼,可能并不能得出很好的結果;中國的大量投資,是否用對地方而不是用嶄新的“洋槍洋炮”忽悠領導和股民,這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 3. 邊跑邊想還是停下來想 老先生提到中國這里最讓他感嘆的就是邊跑邊想,敢想敢做。日本這邊最讓他存在意義的也正是太喜歡遇到問題,停下來想,風險是擱置了,時間也停頓了。我們大概也能看得出來,但凡日本企業完全壟斷的東西,10年20年沒有大的變革;美國的創新和概念,往往讓產品有著波浪性的推進,中國這邊則是超快速的跟進。而對于車用鋰電池的投資和發展,我們應該用何種態度去考慮問題? 普遍而言,真正了解這個的工藝和研發工程師們(做過電池的,我算是門外遠遠旁觀的)大概都能夠體會這些問題:靠人工這條路是肯定不行的,電池難在前段漿料、涂布的極片制造工藝,這完全靠裝備的表現;靠設備供應商也是不行的,由于材料(我終于發現磷酸鐵鋰的材料也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也有很多種的……)的不同,設備提供商只能給出一些建議,整個在不同的材料體系下,想要做出好的極片,做出好的電池,完全是靠工藝工程師和工人們嚴格執行質量管理體系,不停的調教機器和工藝,才能做出好的東西;匆匆忙忙上去,想要一勞永逸,這是肯定不可能的。須知,本身鋰電池生產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中國的車用電池在國內材料、設備都不給力的情況下,如何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事情。 4. 格局 有個問題一直在被大家討論,是電池廠將來做電動車,還是傳統車企做上游的電池,整合產業鏈?抑或是汽車廠商與電池廠商結成穩定的聯盟,一對一成立合資工廠?電池廠做車,這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在電池上加個車殼子的想法,將會被各種安全性法規無情的鄙視,也是無視消費者生命安全的行為,看來這是第一個被否決的;汽車廠去收購電池廠,我們只能看到各個大的汽車OEM成立各種電池檢測和工程團隊,去研究電池,但是想要去做電芯,這又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第三種情況,我們大概能在中外的OEM和電池廠之間看到一些關系,特別以歐日為主,剛看到消息說VW的新電動車與BOSCH簽訂了采購電池的協議,加上日本原有的日本的聯盟情況。老先生倒是提出了一個觀點,任何汽車必須采購2~3方的電池以比對和研究,一旦綁死在一棵樹上,那就over了,我個人覺得也非常有道理。不同體系,不同廠家,鋰電池的發展還在日日更新,沒有哪家出來笑傲群雄,一旦真有某家一家獨大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就停滯了。 5. 工藝和生產 真的開始覺得,工藝和生產其實是有著很多很多的學問的,可能做研發(算起來,在中國真正的研發屈指可數)的工程師們,把生產的事情和工藝質量的問題過于輕視了,在各種各樣的產品中Design For Manufacture是需要融入設計中去的,不能僅僅想著完成一點功能就沾沾自喜。求多求全,往往到最后啥都弄個一知半解,尤其是像我這種求知欲過于旺盛,又沒個定性的人需要深刻的反省的,向老先生學習專一和執著的精神。以后要收縮戰線,專心弄好一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