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但由于奧巴馬采取現實主義外交,無形中減少了巴基斯坦一類國家對被逼改朝換代的擔心,令美國采取非常措施時顧忌更少,因為奧巴馬明白他的行為再橫蠻,也不會觸及對方的最核心憂慮。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2011年5月4日AA24版,作者:沈旭暉 系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原題:《拉丹之死:奧巴馬做到的,布什做不到?》 本·拉丹(編者按:即本·拉登)死了,白宮門前一片歡呼,青年居然唱起超級老歌《Na Na Hey Hey Kiss MeGoodbye》,仿佛打贏了一場大戰爭。雖然反恐戰爭不可能有勝利者,但拉丹之死起碼是奧巴馬的一大勝利。筆者剛在華盛頓訪問了布什時代的高層助理國家安全顧問Elliot A bram s,探討奧巴馬和布什外交的分別,當時這位負責中東事務的新保守主義健將還極力證明他們的政策比奧巴馬好,但拉丹的死,卻恰巧反映奧巴馬的一套可能更務實。 布什的外交政策,講求利益之余,也強調推廣普世價值的使命,ElliotAbrams作為專職推廣中東民主的官員,認為今天的中東抗議運動有布什的功勞。奧巴馬任用的外交高層則以現實主義見稱,也就是像昔日的基辛格那樣,單單高舉國家利益,在其它地方開宗明義充滿彈性。布什視“拉丹主義”為一項意識形態,把拉丹的支持者、同情者均視為敵人,奧巴馬則把消滅拉丹當作一項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任務,與不少被布什列為敵人(或潛在敵人)的國家或團體改善關系。這對國際關系層面未必有實時影響,但對情報工作則頗有功效。在布什時代,美國經常動用軍隊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直接執行任務,因為情報一直說拉丹藏匿在邊境山區,而據美方宣傳,軍隊除了找人,也會一并宣揚美國價值。奧巴馬上臺后,卻大舉增加了沒有人性接觸的“無人駕駛空襲”(drone attack,或稱斬首襲擊)次數,由于這沒有人操作的工具不受國際法監管,一方面讓他避開了法律制約,另一方面減少了美軍傷亡,并加強了對方領袖的心理壓力,因此暗殺了不少基地組織高層,盡管這存在不少道德問題。當美國批評以色列暗殺哈馬斯領袖時,以色列人最忿忿不平,因為奧巴馬的drone attack更干凈利落。 布什和奧巴馬都曾批評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奧巴馬沒有在外交上搞單邊主義,卻更放手讓情報人員活動,惹起的外交麻煩比布什更多。拉丹被殺前數月,美國駐巴基斯坦外交官戴維斯(Raymond Davis)在鬧市槍殺兩名本地人,引起反美風潮,民間一片殺人填命的呼聲,奧巴馬卻極強硬地要把他引渡回美國。后來外電透露,這人就是中央情報局駐巴基斯坦的總管,殺人是執行反恐任務,也許是拉丹在鬧市身亡的先聲。美國特工擊斃拉丹說是有巴基斯坦配合,但很可能是獨力完成,行為明顯屬境外襲擊,設想若情報失誤,可構成嚴重外交事件。 那我們有什么啟示?可以說,沒有布什的新保守主義,就沒有奧巴馬擊斃拉丹的政績,起碼這次拉丹藏身情報的源頭據說源自布什設立的關塔那摩監獄,而諷刺地,關閉關塔那摩正是奧巴馬競選時的頭號政綱。但由于奧巴馬采取現實主義外交,無形中減少了巴基斯坦一類國家對被逼改朝換代的擔心,令美國采取非常措施時顧忌更少,因為奧巴馬明白他的行為再橫蠻,也不會觸及對方的最核心憂慮。根據同一現實主義方略,奧巴馬對中東國家和組織的懷柔,令美國增加了一些新情報合作,對確認拉丹不在西北邊境也有一定幫助。 Elliot A dam s自信地說,奧巴馬在中東民主風波的表現太軟弱了,居然讓英法等北約盟友批評美國不夠果斷,加上經濟不景,相信選民會逐漸離棄奧巴馬路線。但通過拉丹之死,奧巴馬卻充分表現了現實主義對選民的吸引力:在中東抗議浪潮中,美國支持有利國家利益的獨裁政權,不會刻意促進民主化;在反恐戰線,美國只會針對有象征價值的目標,不會挑釁愿意和美國互不侵犯的激進組織,因為現實主義者深信莫說布什式反恐不能促進民主,就是能,但要死那么多美國人,他們也情愿讓全球獨裁下去。拉丹之死不會助長美國的全球霸權,只會令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更務實,更少價值取態。至于探討拉丹之死是否隱含了社會不公義這類哲學學究問題,正如電影《獅入羊口》(Lions for Lam bs)反映,決策者是無須感興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