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林子)9月23日,擁有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套高純氫氣生產示范裝置近日在高橋石化成功投產。該裝置以低成本的煉油裝置副產氫氣為原料,生產燃料電池車用高品質氫氣,首次將煉廠副產氫氣提純至99.999%。而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的國家標準為99.97%。 中國石化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氫氣成本是燃料電池車商業化的瓶頸之一。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也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氫燃料本身不存在于自然界,需要進行電解水,再把氫能源儲存下來,這個環節成本較高。 據介紹,目前,國內主要有水電解制氫、化石能源制氫及工業副產氫氣三種制氫方式。其中,副產氫氣作為煉油、化工等行業產品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副產物,具有成本低、資源豐富等優勢,以副產氫氣為原料生產燃料電池車用氫氣可有效降低燃料電池車用氫成本;但副產氫氣純度較低、成分復雜,如何使其滿足嚴格的燃料電池車用氫氣標準是一項行業難題。 為進一步降低成本,促進氫能產業發展,中國石化以低成本的煉油系統副產氫氣為原料,開發出整套氫燃料電池車用高品質氫氣生產技術并成功實現工業示范,將純度約90%的煉油裝置副產氫氣一次提純到99.999%。 首套示范裝置在高橋石化成功應用,運行結果顯示出投資少、占地小、能耗低等優勢,為后期模塊化放大和規模化生產打下堅實基礎,將有力推動燃料電池車用氫氣成本下降,提高華東地區的氫氣生產和供應能力。 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技術進一步成熟后,將公布節約成本的比例與數額。 近期,燃料電池頻吹政策暖風。 6月17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萬輛,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5萬臺、整車產能2萬輛。 9月8日,北京市經信局發布了《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力爭2025年前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突破1萬輛。 9月21日,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要針對產業發展現狀,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調整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支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城市群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給予獎勵,形成布局合理、各有側重、協同推進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新模式。 “氫燃料電池更加環保,行駛里程相對長,相比于電動車不受高海拔與寒冷影響,都是優勢”,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日本、德國都在推動相關技術,我國不愿在新一輪交通技術革命中落后,因此推出了更多政策進行保證。 他介紹說,目前氫燃料獲取的技術路線有多種,不一定是通過加氫能站,也可以通過甲醇、乙醇補充,目前都還處于摸索階段,這也是我國需要各地進行示范應用的原因。 “在政府的推動下,已經有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參與到這個行業中”,韓曉平表示,這也為形成一個更大的市場奠定了基礎。不過,他提醒,氫燃料電池的門檻比較高,一旦出現爆炸后果十分嚴重,民營企業在管理、技術等各方面都要做好把控,產業才能向好發展。 中國石化方面介紹,近年來,中國石化加快布局氫能產業,已經在加氫站、制氫技術、氫燃料電池、儲氫材料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工作。中國石化2019年氫氣產量超過300萬噸,占全國氫氣產量的14%左右;在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已建成并投用若干油氫合建示范站。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戰略合作伙伴,中國石化還與北京冬奧組委在氫能供應方面開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