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們都知道日韓半導體崛起,離不開美國的幫助,也是其全球分工的結果。 在50年代為扶持日本發展,美國將各種先進技術成批量地轉讓給日本,日本工程師也被允許訪問美國公司,能相對自由地接觸到美國半導體生產現場。 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前輩們也夠拼,他們從1948年就組成“輪讀會”廢寢忘食地集體研讀英文資料、緊密跟蹤半導體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 正是靠著持之以恒地鉆研,日本才涌現出大批半導體科技工作者,為日本的逆襲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方面韓國靠的是“拿來主義”: 一方面是以陳大濟為首的海歸人才; 另一方面就是挖日本的墻角。 在政策扶持上,日韓都相同,以舉國之力攻克半導體技術。 全額財政撥款設研究院、天量的信貸支持、各公司通力合作頭腦風暴…… 臺灣更不說了,人才全部是海歸。 以臺積電為例,張忠謀是德州儀器出來的,首任技術執行官胡正明是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是德州儀器出來的,前CEO蔡力行是康奈爾大學博士…… 再說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可以概括為底蘊不足,力度不夠。 雖然我們不惜財政赤字,從80年代開始,發動了三大戰役:531戰役、908工程、909工程。 可滿打滿算就數百億,人才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已經面臨斷代的窘境。 直到千禧之年,武平、陳大同等硅谷精英的回歸,半導體行業才有所發展,但政策扶持又沒跟上。 真正進步快就是推出半導體大基金后,靠著買買買和在硅谷、新竹科技園區挖人,勉強把陣型擺出來。 我們必須承認這很了不起,短短四五年就已實現全領域布局。 但技術上普遍落后三四代,僅海思、中微半導體等少數企業能跟上趟,就這樣國內已經出現很多浮躁的聲音,各種“重大突破”、“領先全球”。 任正非、尹志堯曾多次批評這種捧殺行為。 我們能否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呢? 還是拿數據說話,半導體一二期合計資本金3428億元,帶動數萬億投資,可這真的多嗎? 我們拋開政府和各類機構,僅從企業看: 2019年,英特爾研發投入133.62億美元,占營收比重的18.57%; 高通研發投入53.98億美元,占營收的22%; 博通研發投入46.96億美元,占營收的21%; 美國有5家企業研發投入全球前十,10家企業研發投入超10億美元,全行業研發投入398億美元,占營收比重的16.4%。 中國企業中,華為海思2019年研發投入24.39億美元,營收占比21%,排全球第九位,其后的企業就差距甚遠。 中芯國際2019年研發投入47.44億,為臺積電的22.27%; 聞泰科技20.9億,韋爾股份14.94億,匯頂科技10.8億,除此之外再無上10億的企業,全行業研發投入營收占比8.3%。 絕對金額不如別人高,研發占營收比重也不如別人高,別人還有先發優勢,拿什么比? 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幾代人的努力,還不如你十年寒窗苦讀?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最好把“彎道超車”從字典里抹去。 再從國家研發投入看: 2018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9677.9億元,同比增長11.8%,占GDP的2.19%。 真的不算少,美國也就5623.94億美元。 可如果分活動類型看,基礎研究經費1090.4億元,占比只有5.5%,與美國15%的差距非常明顯。 正如任正非的觀點: 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國家和工業的強大,沒有基礎研究,產業就會被架空。 我們的研發現在主要在技術應用層面,要想真正實現趕超,更大的挑戰是基礎研究和創新。 在人才培養上,也只有任正非提的最多,落實的最好,比如百萬年薪招天才,而我國的電商、游戲商們只會提"福報996"。 美國在這方面非常敏感,看到梁孟松、高啟全、蔡力行等轉戰大陸帶領我們突圍,又開始限制人才。 5月29日,特朗普簽署禁令: “暫停部分中國學生和研究者進入美國! 這"漏洞"堵得非常徹底。 再具體看各國半導體發展的時間: 韓國和中國臺灣用了15至20年,才分別成為內存和晶圓制造的全球領導者。 日本在芯片設計和制造領域被美國打趴后,也苦熬20年,才在半導體材料及設備領域重新崛起。 簡言之,即使我們繼續All In半導體,沒二三十年不要妄談趕超。 但我們發展半導體并不是全無優勢,相反我們掌握著最核心的變量—市場。 4 我們先回顧美日半導體貿易戰,根據《日美半導體協議》: 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外國公司獲得20%份額,美國對日本出口的芯片征收100%懲罰性關稅。 這個協議歸根結底是圍繞市場作文章。 美國增加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日本減少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作為當時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美國只要把市場對日本關閉,日本產品再NB都只能干瞪眼。 后來美國把市場份額讓給韓國,就這樣把日本KO了。 顧客是上帝,這在半導體行業尤為適用。 比如日本打壓韓國,最開始是日本得意,可自韓國尋求國產替代后,國內備胎開始上馬,杜邦已準備在韓國建廠生產光刻膠,我們也怒蹭熱點。 雖然性能上日本最優,可三星和SK海力士是最大的買方,只要肯咬牙磨合,遲早把配套企業扶持起來。 這事誰笑到最后,尚未可知,但韓國官員已經在說: "謝謝你,安倍先生!" 再比如臺積電在美建廠,底氣也是因為美國市場占臺積電營收的59%,不愿意就把訂單交給三星,性能差點就差點。 美國早期發展半導體,也是靠軍方帶動,不然哪來的學習曲線效應。 這無不證明半導體是買方市場。 2019年,我國進口芯片304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正是我們。 再從美國各企業在華營收占比看: 根據高盛的數據,高通65%的營收來自中國,博通超50%,英偉達50%,英特對華依賴度也高達40%…… 商人無國界,這些企業的利益和中國高度綁定,打壓中國可以,但不可能完全捶死我們,不然產品賣給誰?誰給錢搞研發? 阻擋他們發財,即使建國再橫也不可以。 所以別看中美貿易戰搞了一年多,卻是停留在嘴炮上居多,壓根沒有完全堵死我們。 這不6月15日,人民日報鐘聲: “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不可阻擋! 6月16日,美國商務部投桃報李,將允許美國公司與華為合作制定5G網絡標準。 斗而不破,實乃王道。 對我們來說,全面開放金融市場也好,搞海南自貿港也好,都是為了保持我們全球最大生產市場和消費市場的地位。 這點國家門清,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所以才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 在坐擁市場這最大的利器后,我們再來看美國的持續打壓,就會發現這是鞭策,是在幫我們下決心。 不然以美國半導體的強大,以及國內彌漫的“快錢”思維,君臨壓根不認為我們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