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新工業革命已經深刻改變著企業的性質,深刻改變著企業與市場的邊界,也必將深刻改變著企業理論的認識框架。就此而言,科技革命是經濟理論變革的源泉。適應這一變革、把握這一變革、推動這一變革,正是當代所有現代企業理論研究者的重要職責與使命。 一、新工業革命及其對企業與市場的影響 當今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新工業革命時代。據羿戓設計所了解,新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海量需求與供給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效對接,在減少經濟活動不確定性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將人類推向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工業發展新時代,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企業和公司治理層面,新工業革命也日益改變著企業的組織形式,改變著企業的性質,改變著企業與市場的分野。由于新技術手段的深化應用,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市場需求與供給的聯結方式也發生了新的改變,不僅創造著新的產業、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企業與市場走向融合、交融。雖然企業還是企業、市場仍是市場,但同時也出現了市場的企業化(市場交易內部化)、企業的市場化(企業功能市場化)等明顯趨勢,值得理論界深入關注和思考。 二、企業與市場融合的經典案例分析 可以通過以下四個典型案例來分析企業與市場的融合趨勢。 一是海爾的“人單合一”案例。海爾通過開放設計、模具、制造等平臺,為員工和其他創客提供了設計生產、銷售渠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產權等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共享服務,打破了傳統企業的科層組織邊界,努力使更多員工成為合伙人、成為創業者,最大化地激發了員工創造性和潛能,提升了企業效益和競爭力。 二是中航工業的“愛創客”平臺案例。中航工業以已有的技術設計、制造和產業鏈配套優勢資源為出發點,利用網絡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優勢,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創業創新平臺,為創客、創業者、中小微企業、傳統轉型升級企業提供技術供給、研發和設計能力供給、高水平的創新源頭供給,實現聯合創新、聯合創業和聯合創造。目前,這一平臺已有180多萬用戶參與。 三是寧波易聯匯商信息公司生意幫的“云工廠”案例。寧波易聯匯商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把23個大行業、131個細分行業的1.5萬個企業聚合起來,打破單個企業的邊界,按照最優效率原則,把每一個產品的生產任務揉碎、分解成最小單元,讓每一個有“絕活”的工廠只做他們最擅長的一道工序,重新組織生產流程和生產關系,從而構建了一個具有市場配置資源功能的“云工廠”。 四是深圳五鑫科技公司的“共享制造”案例。作為一家共享模具制造企業,深圳五鑫科技通過與60多個小微企業、創客共享品牌、加工模具設備、設計人員、財務人員等生產要素,在產品設計開發、快速模具制作、模具設計、精密注塑成型等方面建立了一個包容開放的平臺,打造了一個模具行業共享制造的“小樣板”和模具制造業的“創客夢工場”。 深入分析以上四個案例,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啟示。 首先,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企業的功能邊界實現了拓展。在這四個案例中,企業仍是企業,但在某種程度上又變成了市場,或者說承擔了市場聯結供需、更大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的功能。特別是生意幫“云工廠”,已經根本不從事原有的經典意義上的企業經營活動,而是把企業組織起來,通過云工廠、云平臺解決了做什么、怎么做、找誰做等市場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明顯突破了原有企業組織的功能邊界。 其次,創客、員工等原本分散的市場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企業家。在以上四個案例中,對于眾多的小微企業、創客甚至是員工等分散的市場主體,過去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只有兩種選擇,即要么是靠自己設立,自己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交易,自設人力資源和會計部門;要么是從市場購買,購買設備、購買生產要素等。而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他們有了第三種選擇,就是通過共享、分享的方式,滿足了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對生產要素、研發設計、生產調度、企業管理等的種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創客、員工等市場主體也具備了企業功能、成了企業家。 三、對現代企業組織理論的思考和展望 通過對以上案例的分析研究,我們也看到了諸多傳統企業組織理論不能合理解釋的問題。 首先,到底什么是市場?什么是企業?市場與企業的邊界究竟在哪里?1937年,現代企業理論的鼻祖——羅納德·科斯在其著名的代表作《企業的性質》一文中,一方面定義了企業在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機制,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又清醒地看到“要劃一條很明確的界線來確定是否存在或者不存在一個企業是不可能的”。新工業革命的出現和發展,似乎再次驗證了現代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認定的確定性中的不確定性,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確不存在一個不可逾越的邊界。如果羅納德·科斯依然健在,他一定會為自己在腳注中的清醒而慶幸。 其次,企業到底還是不是團隊生產?現代企業理論大師阿爾欽和德穆塞茨提出了著名的團隊生產理論,即企業是生產要素間的一組契約聯結,是不同要素投入者的一個聯合生產過程。而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企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使得不同的生產要素、市場主體可以更加靈活機動地組織在一起,而不必拘泥于單個企業的邊界。企業即團隊生產的理論觀點,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綜上可見,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企業和市場正在深度融合。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成立一個企業,不需要擁有自己的生產線,不必有自己的研發設計部門,只需要把研發、設計、生產、運輸甚至是銷售等職能通過合同委托出去,讓其他企業辦理。而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等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問題,使得在傳統上企業的內部職能可以更有效率地外包出去,交由市場來完成。 進而,我們再反思企業的最佳組織模式。過去,一般認為,最佳企業組織模式是“啞鈴型”的,即“兩頭大、中間小”,研發部門要大、銷售部門要大,而生產部門要小。現在,企業最佳模式完全可以突破“啞鈴型”,可以不要研發部門、不要生產部門,甚至可以不要銷售部門。 總之,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新工業革命已經深刻改變著企業的性質,深刻改變著企業與市場的邊界,也必將深刻改變著企業理論的認識框架。就此而言,科技革命是經濟理論變革的源泉。適應這一變革、把握這一變革、推動這一變革,正是當代所有現代企業理論研究者的重要職責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