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之前,如果你問別人:“誰會主宰電動汽車。”他很可能會回答說:“特斯拉。”現在大家卻將目光轉向中國。 Ste Thompson是一名英國企業家,33歲,住在洛杉磯。他說:“我買了一輛頂配Model X汽車,我自己的住宅安裝了太陽能面板。去年從英國搬到洛杉磯,來之前我剛好拿到駕照沒多久。我希望自己的第一輛汽車擁有先進技術,基本上跳過了非電動汽車。” 買第一輛汽車就挑選電動汽車,聽起來非同尋常,不過在未來10年里,會有更多人做出同樣的選擇。 Ste Thompson談到Model X時說:“它可以自動更新軟件,看到新功能推出時,你會覺得很酷。” 在很長的時間里,當我們暢想未來,只會想到特斯拉,現在呢?它面臨中國的競爭。 在西方世界,特斯拉仍然是電動汽車王者,但在中國卻是另一回事。 克蘭菲爾德大學教授Patrick Luk說:“我認為中國占據優勢,它會成為電動交通工具的領導者。”福特執行董事長William Ford也有相似的看法。 西方有特斯拉,中國有誰?有比亞迪、知豆、拜騰、康迪,現在在中國至少有478家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它們都想與特斯拉一較高下,觀察者認為,中國企業有可能會成為贏家。 比亞迪尤其值得重視,它的電動汽車銷量實際上已經超過特斯拉。 Patrick Luk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公司之所以相比特斯拉更有優勢,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中國頂級電動汽車公司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中國汽車市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市場,中國企業可以借助本國市場拓寬業務;中國政策偏愛純電動汽車。 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年銷量首次超過100萬輛,中國占了一半還要多。根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提供的報告,到了2018年年底時,全球在公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估計會達到200萬輛,當中40%來自中國。 在中國購買電動汽車有巨額補貼,更容易拿到牌照。 在上海生活的視頻制作人Yunhan Cai買了一輛Model S電動汽車,她說自己之所以選擇特斯拉汽車,主要是因汽車的續航里程比大部分中國電動汽車長,充電速度更快。不過她承認自己非常喜歡Nio電動汽車的外觀。 購買電動汽車的不只有技術人員。比如Tom Hu,他是一名律師,29歲,最近花14萬元買了一輛比亞迪e5汽車,政府提供8萬元折扣。Hu在北京生活,他說:“我相信電動汽車是未來趨勢。”雖然他對比亞迪e5感到滿意,不過未來某一天還是想擁有一輛特斯拉汽車。 Patrick Luk認為,在短期之內,特斯拉仍然會是高端市場的統治者,中國企業只能在中端、低端市場爭奪。 2003年,比亞迪正式成立,到了今天已經有員工22萬,遍及全球各地,比特斯拉多5倍。2017年,比亞迪銷售新能源汽車11.4萬輛,比特斯拉多1萬輛。 比亞迪歐洲總經理Isbrand Ho指出,在中國,比亞迪連續4年成為第一大電動汽車銷售商,在全球連續3年占據第一名。他說:“在過去10多年里,比亞迪是唯一一家掌控核心技術的制造商,包括電池、電機、電子控制技術。”除此之外,比亞迪還在開發電動巴士、電動的士、電動無人駕駛單軌運輸系統。 談到與特斯拉的競爭,Isbrand Ho認為兩家企業的目標客戶不同。他說:“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比亞迪汽車更實惠,也就是說我們不會與特斯拉直接競爭。” 為了擴大產能,特斯拉準備在上海建廠,一旦建成,最終工廠每年可以生產50萬輛汽車,這些汽車主要瞄準中國市場。Patrick Luk認為:“特斯拉不久前宣布要在上海建廠,這說明特斯拉深知中國的戰略地位很高,無論是制造電動汽車還是銷售電動汽車,中國都占據重要位置。” 如果獲準建廠,新工廠2020年之前就會投入運營。高盛認為建廠至少要40億美元,馬斯克說公司即使不增發股票,不舉債,也能夠承擔建設費用。分析師卻認為,如果不融入新資金,完成建設是不可能的。 當特斯拉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時,中國企業卻將目光轉向海外。 比如拜騰,它是2016年創辦的,已經融資7億美元,投資者包括騰訊。拜騰現在已經有員工1100人。拜騰認為,汽車很快就能自動運行,所以它忽視傳統評估指標,比如加速能力、續航里程,轉而關注汽車內部功能,比如觸摸屏、可調節座位,在同質化極為嚴重的汽車市場尋找差異。 拜騰開發的原型汽車M-Byte配有49英寸觸摸屏,方向盤與前排座位后也有觸摸屏。 最開始時,拜騰汽車只會在中國銷售,2020年年中進入美國市場,然后再進入歐洲。拜騰CEO、聯合創始人Carsten Breitfield說:“在許多領域,馬斯克到目前為止做得很不錯,他讓許多國家更愿意接受電動汽車。我們的出發點、我們的企業架構與特斯拉完全不同。” 以前,如果你細細審視中國品牌汽車,會發現它有著很重的抄襲痕跡,先是抄襲設計,然后購買組件,建廠,批量生產。雖然現在中國汽車行業還是沒有杜絕抄襲,但是進步的確很大。有了先進計算機工具的幫助,中國企業可以自己設計,自己建模。現在再看中國一些領先的品牌汽車,你會發現各方面進步都很大。 華為已經超過蘋果,成為第二大手機制造商。中國汽車企業能否復制華為的成功呢?如果未來能有一家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崛起,走向世界,它會是純粹的汽車企業,還是科技企業,還是二者的混合體? 文章來源:與非網 深圳奧立科www.aureke.com/,www.aureke.1688.com/;深圳辰馳電子www.chinco.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