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汽車行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速度和產量,如何實現高質量增長才是真正的焦點問題”。4月23日,2018中國(北京)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在京召開。會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姚景源,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闡述了自己看法。 姚景源表示,從近期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來看,高新技術的掌握與提高是中國汽車產業必須要擁有的核心能力。只有把技術創新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有了技術、人才的積累,中國的汽車產業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而作為技術、人才、創新的核心載體,“新能源汽車一定要有一種緊迫感”。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高度融合發展的轉型期,對于坐擁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汽車產業而言,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快速崛起形成未來頭部車企矩陣,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產量占比達到了汽車總產量的2.7%,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而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也僅僅在320萬輛左右。
此外,“雙積分”、“合資比例年內放開”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也在助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步入新一輪的布局調整。汽車產業必然要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網聯的方向發展,從交通工具向產業生態、智能終端方向轉變。
在此次會議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徐長明分析認為,2016年以來新能源乘用車發展明顯加速,且已處于相對主體地位,由此可以預見未來新能源中乘用車將占絕對主體。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消費正在呈現出多種變化趨勢。”徐長明說,“銷售區域由限購城市向非限購城市擴展。同時,電池成本在下降,這也可以彌補未來補貼政策退出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預示著更大規模的需求前景”。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網聯具有好感和依賴。基于對各類智能產品、智能家居等充滿好奇,為此90后年輕群體對智能化汽車似乎更加偏愛。這就對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的技術發展提出了更具有前瞻性的預判和參考。
當然,僅就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而言,仍有許多制約因素亟待解決。如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發展的短板之一。車樁比只有3.5∶1,伴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持續增長,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側整體規模滯后的弊端一覽無余。
核心技術方面更是需要不斷突破。動力電池方面,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再從整車來看,新一代純電驅動的平臺大多還沒有納入企業的研發計劃。燃料電池汽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在拉大,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還亟待完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穩固和提高等等。
不過,這也并非是擋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面前走不過去的“火焰山”。近年來中國車企涌現出的一批造車新勢力,正在加速攻克動力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的關鍵環節,甚至在一些高端產品與國際巨頭相比水平旗鼓相當。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此次會議上強調,在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除了生產廠家在技術上要有較大的突破外,未來我國還需在社會配套、政策法規等方面有一個較大的調整和提高,營造一個完善的、科學的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圈。(楊明)
文章來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經網 深圳奧立科www.aureke.com/,深圳辰馳電子www.chinco.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