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2009年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舉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信息發布會,其中一個重點是多晶硅產業。 多晶硅分為電子級和太陽能級,后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基礎生產原料,是太陽能光伏行業的重要產業鏈,而太陽能將是中國新能源的主要發展領域之一。 “說多晶硅產能過剩,依據是什么?”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接受記者采訪時質疑說。 被稱為“世界最大太陽能硅片供應商”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小峰則表示多晶硅產能過剩“是一個普遍的誤解,從有效需求看,太陽能行業的需求遠遠大于產能,不是一點,而是無限大”。 9月8日,賽維LDK高調舉行了萬噸級高純硅項目投產慶典活動,其產能遠遠超過2008年中國多晶硅4000多噸的全部產量。而在此之前,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多晶硅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傾向”沒有多長時間,就上升到了有關部門“過剩”的判斷。 9月26日,國務院轉發了十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據悉,近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兩部委針對光伏產業展開全方位調研,目的是具體了解多晶硅產能“到底有多大,過剩到何種程度”。9月 10 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出現在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調研,這是一家多晶硅產能位列全球前三位的企業。 政府對多晶硅產能問題為何如此重視?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為何又有不同的看法呢? 追問一:政府錯了? 三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仍然短缺,要依賴國外進口,2009年仍需進口1.4萬噸,所以根本談不上產能過剩問題。 除了石定寰、彭小峰,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太陽電池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文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光伏市場收縮的情況下,多晶硅產能最多也只能說是短暫的相對過剩,根本談不上絕對過剩。 “2008年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250萬千瓦,對多晶硅材料的需求量近2萬噸,而國內產量僅4000多噸,所以80%的多晶硅需要進口,我預計,2009年中國多晶硅進口的比例雖然會有所降低,但至少在50%以上。”王文靜說,“在這種情況下,籠統地說多晶硅過剩會讓人難以理解。” 石定寰認為應從動態的角度看待產能問題:中國在建的多晶硅項目全部建好后,以現有的太陽能電池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看,可能會有過剩,不過多晶硅僅是一種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工業材料,不是最終產品,必須和電池市場同步發展,達到動態平衡,否則到時候就會出現不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兼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說:“三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仍然短缺,要依賴國外進口,2009年仍需進口1.4萬噸,所以根本談不上產能過剩問題。” 追問二:企業瘋了? 火力發電項目限批,水電項目不批,大量風電因無法接入電網閑置而造成項目不能批,所以在綠色發電的壓力下,大量央企開始涌向光伏發電,為投資者創造了多晶硅市場的想象空間。 政府對多晶硅“過剩”的判斷完全正確,是記者在采訪時聽到的另一種聲音。 英利集團宣傳部經理李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剩是肯定的,因為上的人太多。” 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張永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地方政府追求大項目、企業追求高利潤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中國多晶硅投資已經越來越偏離市場理性軌道,產能已由2006年的3300噸猛增至2008年的2萬噸,增長超過5倍,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萬噸。” 十部門在《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更是直言,2008年中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 那么,為什么企業還蜂擁擠向這個產業呢?除了多晶硅產業曾經有過的豐厚利潤外,業內人士說還有其他方面的眾多原因。產能不真實,被虛報、夸報僅是一個重要原因。 王文靜介紹說,有的企業對外宣傳要建產能為1.5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廠,實際一期開工只有3000噸,其余產能僅是一種可能性,但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行業內統計來統計去,10萬噸多晶硅產能的水分就會“應運而生”。有知情人士亦向媒體透露,國內多晶硅行業較為浮躁,很多企業宣稱的產能連1/5都沒有實現。 中國太陽能市場前景誘人,是企業紛紛投資多晶硅產業的另一重要原因。 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的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火力發電項目限批,水電項目不批,大量風電因無法接入電網閑置而造成項目不能批,所以在綠色發電的壓力下,大量央企開始涌向光伏發電,為投資者創造了中國國內多晶硅市場的想象空間。” 新能源行業投資是否“瘋了”?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有過論述:“新能源過剩”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有效市場得以釋放,當前的太陽能還“熱”得不夠、風能也“瘋”得不夠。 追問三: 國際陰謀? 2006年之后,德、日突然同意輸出相關技術,并且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導致多晶硅企業在中國迅速呈現“遍地開花”勢頭 一場太陽能電池技術展示活動,給了能源決策部門很大震動。 9月份,美國First Solar公司在中國能源問題的決策部門——國家發改委展示了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有與會者向記者介紹說,這一場活動改變了現場不少人在太陽能電池采取“晶硅還是薄膜技術路線”爭論中的觀點。 一位與會者說,如果按照First Solar的技術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會遠遠低于晶硅電池,后者根本無法與前者競爭。由此,有人推測,可能是政府高層已經感覺到中國多晶硅產業背后有“國際陰謀”,故而叫停新上多晶硅項目,以免出現李偉告訴記者的結果:很多新上技術含量不高的多晶硅項目,投產之日也是倒閉之時。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說,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硅材料提純技術,掌握這種技術的日本和德國,在2006年之前對中國企業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從中賺取高額利潤,不愿轉讓技術;2006年之后,卻突然同意輸出相關技術,并且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導致多晶硅企業在中國迅速呈現“遍地開花”勢頭。 趙玉文、李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多晶硅是卡脖子項目,西方國家不向中國轉讓技術,趙玉文說在市場緊俏時,西方國家甚至連硅料也不愿意售給中國企業。 多晶硅生產提純主流技術長期以來掌握在美國、日本、德國7個公司10家工廠手中。中國多晶硅產量2005年僅有60噸,2006年也只有287噸,到2007年猛增到1156噸,2008年更是狂飆到4000噸以上。 為什么在技術輸出上,日本、德國突然“變好”?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說:“從宏觀方面說,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把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政策不僅僅看作是一種單純的經濟行為,而且是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全球戰略。” “硅材料提純就是對化石能源進行加工,重‘終端環保’而輕‘過程污染’,其背后隱藏著跨國公司聯手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陰謀。”伍新木說,“中國政府一旦同意從2012年開始履行《京都議定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責任,聯合國不僅不會對中國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進行補貼,反而會因太陽能光伏生產線屬于高耗能產業受到罰款;而日本、德國等國將這一高耗能的產業成功轉移到中國后,讓中國給他們供貨,則可從中賺取數倍利潤。” 十部門對多晶硅產業“動刀”的整治措施,明顯涉及到了多晶硅技術工藝。 在十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未來興建多晶硅項目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江蘇中能相關人士認為,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改良西門子法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意味著國家今后不再審批這類多晶硅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