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半個月前,郭臺銘首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的強烈意愿;半個月后,媒體曝出了郭臺銘收購東芝半導體的具體策略——與臺積電聯手,再復制一次收購夏普的成功。 然而,郭臺銘剛剛厘清收購思路、找好伙伴,卻又被日本政府的態度擺了一道。 據多家外媒報道,日本政府認為只有美國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也只有美國企業收購東芝的閃存業務,才不會對日本的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更有消息稱,為防堵重要技術外流到中國,東芝擬要求投標企業必須揭露資金來源,并說明是否有轉賣計劃。而此前郭臺銘曾明確表示,如果收購成功,很可能會在大陸投資興建芯片廠。 財新:富士康將聯手臺積電共同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 據財新3月13日報道,接近富士康人士于日前對財新記者確認,富士康將和臺積電聯手,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 該人士還對財新記者表示,富士康最看重的是東芝的閃存業務。這部分業務將與目前富士康所有的夏普的面板及電視機業務聯動,從而讓富士康首先在整個電視機產業鏈中保有優勢。 在談及日后發展時,該人士稱,在收購夏普之后,富士康通過兩家公司的融合,確定了將8K顯示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他解釋稱,目前無論是液晶還是OLED,均是以4K為基礎的顯示技術,4K的分辨率基本跟人眼接近,而8K的分辨率則是人眼的4.3倍,大量的顯色和分辨率將產生更大量的存儲需求。 “大量的存儲需求就需要SSD。所以我們要讓這個部分很快變成一個大規模、商業化的產品,能給出可承受的價格,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想得到(東芝的)這個業務。”該人士說。 外媒另有說法? 據外媒appleinsider報道,日本政府將以國家安全名義審查東芝芯片買家。此舉或將使得美國買家成為優先考慮對象,而富士康和臺積電恐將失去購買資格。 一位知情人士稱,日本政府將利用該國的外匯和貿易法律,在必要時以國家安全名義對拍賣進行控制。另一個消息源稱,美國是“日本國家安全觀點中唯一可行的伙伴”。 路透社也稱,日本政府正計劃召集當地的外貿機構來對東芝閃存業務的競標者進行審查。如果需要,他們將會直接出手控制競標過程。因為日本政府并不相信除美國企業之外的公司,他們認為只有美國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也只有美國企業收購東芝的閃存業務,才不會對日本的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日本內閣首席秘書長Yoshihide Suga上個月表示,用于智能手機和固態磁盤驅動器的閃存芯片是國家增長戰略的“極其重要”的技術。而在2月14日,東芝方面新任社長綱川智則表示,半導體業務(新子公司)股份的出售“不拘泥于多數”,可能轉讓過半數的股份。 還有媒體稱,東芝高層也透露,“顯然美國企業更適合成為買家,我們可能針對西屋電氣與美國角力,若能在晶片上合作,或許可以當作交換的籌碼”。而先前傳出有意競標的美企有美光、蘋果、微軟以及貝恩資本等私募基金。 東芝預計于本月底前展開競標,日前傳出東芝已經向約10家的潛在買主寄送投標邀請函。此外,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為防堵重要技術外流到中國,東芝擬要求投標企業必須揭露資金來源,并說明是否有轉賣計劃。 富士康與臺積電聯手,想把收購夏普的套路再來一遍 富士康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此前,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出資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7.6億元),并承擔夏普約3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13.9億元)的債務和其他財務負擔,獲得夏普66%的股權。 而在夏普被鴻海收購后,也出現了起死回生的跡象。根據2月夏普的最新財報,截至去年12月底,夏普第三財季業績從上年同期的虧損247億日元轉為凈盈利42億日元,九個季度以來首次實現盈利,得益于被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收購后的一系列成本削減措施。 富士康和臺積電是蘋果在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合作伙伴,前者一直在負責組裝iPhone,后者則是A系列芯片的生產商。 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曾于3月1日表示,“對于(東芝擬出售的)存儲器業務將非常認真地進行討論。” 與此同時,郭臺銘還強調了作為東芝強項的最新存儲介質“固態硬盤(SSD)”對富士康的重要性,同時表示存儲器是未來產業的關鍵。“我們有夏普經驗,如果把東芝交給我們,作為東芝的用戶、伙伴,我們會協助他們經營,注入資金以及很多元素,讓他們產品賣到全球各地,甚至我們會邀請他們來中國蓋廠,他們可以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 東芝斷臂求生,忍痛出售最賺錢的半導體業務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半導體芯片業務是東芝近年來主要的盈利部門。在美核電業務的巨虧,將東芝推至資不抵債的邊緣,東芝希望通過出售芯片業務來改善其財務狀況。 東芝曾是日本最引以為豪的企業之一。2015年7月,東芝因虛報營業利潤陷入會計丑聞,震驚日本企業界。 東芝聘請的第三方調查委員會發布完整報告稱,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間,東芝虛報利潤1518億日元(合12.9億美元)。 為擺脫困境,東芝推進了一系列重組,比如出售醫療器械子公司和冰箱等白色家電業務。 但美國核電業務巨額虧損,給東芝重振旗鼓的前景蒙上陰影。 2月14日,東芝發布未經審計的初步收益預測,表示在2016年4月至12月,預計出現約5000億日元(合44億美元)的凈虧損,單就其在美國核電業務的虧損,更是高達7125億日元(合63億美元)。 受此拖累,在即將于3月底結束的2016財年,東芝恐將最終出現3900億日元(合34億美元)的年度凈虧損,與該公司此前預計的實現轉虧為盈大相徑庭。 在此前的重整計劃中,東芝原本只打算出售芯片業務的少數股權。但在巨大的財務窟窿面前,不得不放棄對該業務的控制權,表示考慮出售芯片部門大多數、甚至全部股權。 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半導體部門實現1100億日元的營業利潤等,是稱得上東芝“命根子”的主力業務。目前,東芝存儲器業務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僅次于三星電子。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東芝正在為芯片業務尋求約1.5萬億日元(合130億美元)的報價。但該人士表示,盡管外界對芯片業務興趣高漲,但東芝可能很難獲得上述其心儀的估值。 而據日經中文網此前報道,東芝希望提高售價,旗下半導體業務的售價可能達到200億美元或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