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池的激活訛傳一: 新電池應該用循環充放電的方式來激活電池的性能。 真相:準確地說上述說法并不是謠傳。電池從出廠到用戶手中存在一個時間差,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對于時間差較長的電池,其電極材料會鈍化,因此廠商建議初次使用的電池最好進行3"5次完全充放電過程,以便消除電極材料的鈍化,達到最大容量。但通常廠商都沒有注意提醒消費者,這里所說的完全充放電不應該是深度放電,而應該控制在5%"8%既可。否則一塊新電池很有可能會報廢。 “前三次”充電 訛傳二: 當一塊新電池買回后,最好進行三次循環充放電,充電時間應該超過12小時,以便激活電池最大效能。 真相:鎳氫電池為了達到最完美的飽和狀態,需要經過“補充”和“涓流”過程,這個時間一般在5小時左右。而目前鋰離子電池的“恒流”、“恒壓”充電特性更是將其深充電時間控制在4小時以內。一旦充滿,電池內部的保護電路便會自動停止充電,因此這種做法是不科學也沒有實際意義的。 有人曾用手機做過試驗。在用旅充充電器將電池充滿后,轉用座充充電器來確認電池的飽和程度。當他發現座充充電器仍然對電池進行充電時,便認為電池仍未達到飽和狀態。其實這個測試方法欠缺嚴謹。原因在于,座充充電器的指示燈并不是檢測真正飽和與否的惟一標準,座充充電器的基準電壓不一定等于手機的基準電壓,因此當手機認為電池達到飽和狀態時,座充充電器也許并不這么認為,依然進行充電,但是否充進去,就只有它自己知道了。 最佳狀態 訛傳三: 只要充電電池使用得當,就會在某一段循環范圍內出現最佳狀態,達到最大容量。 例如早期的鎳氫、鎳鎘電池,如果使用得當,定期維護,會在10~200個循環點中達到其容量的最大值(出廠容量為1000mAh的鎳氫電池在循環100次后,容量有可能達到1100mAh)。 真相:這種說法在日系產品電池中比較常見,在其技術規格書中的循環特性圖中通常可以看到。然而對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而言,這種循環的峰值現象是不存在的。因為鋰離子電池從出廠到報廢,其容量的表現為循環一次少一次,從未出現過容量回升的現象。也許有朋友會問,某些ThinkPad筆記本用戶通過深放電,可以恢復電池的容量。實際上那只是測試軟件的錯誤檢測而已,電池的實際容量根本沒有提高。 鋰離子電池到底有沒有最佳狀態?答案是肯定的,這跟其所受環境溫度的變化有關。一般情況下,鋰離子電池在25℃"40℃的環境下會表現出極好的性能。而到了低溫或高溫狀態,其性能就要大打折扣了。例如你在室外陽光直照的情況下使用筆記本電腦,就沒有在室內使用的時間長。 容量 訛傳四:兩個標稱容量相同(例如800mAh)的電池來說,如果一個實際測得容量為860mAh,另一個為805mAh,那么860mAH的就一定比805mAh的好。 真相:一般而言,不同型號(不同體積)的鋰離子電池,容量越高使用的時間也就越長。如果拋開體積和重量等因素,當然是容量越高越好。但對于兩個標稱容量相同(例如上例)的電池卻未必。因為實際容量高的那個電池,很可能在電極材料中添加了用于增加初始容量的物質,減少了用于穩定電極的物質。其結果就表現在循環了幾十次之后,容量高的那塊迅速衰減,而容量低的卻依然堅挺。國內許多廠商為了縮減成本,擴大銷量,往往就采用了這種手段來生產高容量電池。用戶在使用半年后就會發現工作時間大為縮短。總之,提高容量的代價就是犧牲循環壽命,廠商不在電池的材料上下文章,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電池容量 電池的保存 訛傳五: 充電電池如果不使用,應該放光了電再保存。 真相:其實不僅僅有上面提到的謠傳,鋰離子電池到底該充滿了保存還是放光了保存肯定會讓很多人感到迷惑?這一問題的解答要從其先天性的缺陷談起,那就是“老化效應”。鋰離子電池在存儲一段時間后,即使不進行循環使用,其部分容量也會永久性的喪失,這是因為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材料自出廠時便開始了它們的衰竭歷程。不同的溫度及飽和程度下老化的幅度也是不同的,具體幅度可見表所示。 由此可見,存儲溫度越高、電池充的越滿,容量的幅度就越大。因此對于鋰離子電池的長期保存,用戶應當將其電量控制在40%,并存儲在15℃甚至更低的溫度下即可。至于那些鎳氫和鎳鎘電池則不存在這一“老化效應”,長期儲存后只需進行幾次完全充放電即可恢復其原始容量。 充滿電后續充 訛傳六: 對電池充電時,沖電充滿以后再續充12小時,這樣做有利于增強電池的飽和度。 真相: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品質合格的座充充電器會在充電完成后自動關閉充電電路,沒有電流,即使電池在座充上放置10小時也是無濟于事。目前絕大多數手機充電器均采樣這樣的設計。因此當綠色指示燈亮后,直接將電池拿下來使用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