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zhu05 我發現很多人對流程存在著一定的異議,或者說很不理解。最近處于等待期,也查找了不少資料,試圖從TS16949中尋找大的方面關于流程的意義,從細節中分析可行性。 現代質量管理的八大原則 1.以客戶為關注焦點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存于客戶,有客戶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效益。所以必須充分理解客戶當前和未來的需要,努力滿足客戶的需要并力爭超越客戶的期望。 對于汽車電子零部件前裝市場來說,客戶就是整車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概念,是需要了解整車企業對于模塊規范,明確他們的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要求(主要是自主平臺上的產品開發)并爭取超越整車企業的期望(也就是將整車企業沒有考慮的東西仔細搞清楚)。 2.領導作用 領導者應確立統一的宗旨及方向。他們應當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領導就好比是一面聚光鏡,使企業內每一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使命、目標和戰略上。領導也是運營背后的主要發動機。 對設計工程師而言,在出現某些職能重疊或者需求不清,目標混亂的的時候,工程師往往比較無助,這個時候往往需要部門的老大或者項目經理甚至是協調員,能夠把問題放在臺面上,將事情經過多方討論而獲取解決的辦法。往往很多領導者,在研發的時候很怕出問題,但是研發不出問題,難道指望生產的時候出問題,領導者的心態很重要。 3. 全員參與 質量管理的實施涉及到組織中的所有成員。各級成員都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重要的一員,要充分調動起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鼓勵員工的創造和創新,使全員充分參與,為實現企業的質量方針、目標和最大利益而努力。 如果一個企業既有生產和設計,那么往往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在設計的時候,為了生產的順利實施,需要更多的考慮產品的可制造性。因此往往要求,生產的工程師字在產品研發階段就投入到支持研發的工作,而研發的工程師則要在生產的時候支持產線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站在一條壕溝里面解決問題,往往面對著一場災難。同樣的,如果設計與測試也是分開的,那么設計者與搭建測試設備的工程師也應該緊密結合在一起,當然也可能設計者本身就參與到測試搭工作中去。 4.過程方法 沒有好的過程,必然沒有好的結果。質量管理最大的特點是講有效。首先是過程的有效,把企業相關資源和活動納入過程之中,確保更高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 過程的定義(Process) 企業內部為使功能有效,其必須識別及管理許多與之相關的活動。某個使用資源,及加以管理以便可將輸入轉換為輸出的活動,可視為一個過程;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可直接地成為下一過程的輸入。 過程導向 (process approach) 企業內各過程體系的應用,與這些過程的識別及相互作用,以及其管理,通?杀环Q為“過程導向”。過程導向的利益為提供過程體系內個別過程間進行中的控制,以及有關于其組合與相互作用之連結。 v 過程的特性: 有一個過程的擁有者/負責人。過程被明確定義。過程被文件化。建立過程間的聯系。過程被監控。維持過程的記錄。 程序 procedure: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 我覺得應該再次說明一下,所謂的流程不應該神秘化或者擴大化。極端的舉例,如果需要開發一個小型的控制模塊,只有軟件,硬件工程師參與(就不設計外殼了)。假定這個小組不按照任何的流程: 我們知道對硬件工程師來說,有需求分析,頂層設計,細節設計(原理圖),電路板制程,制作樣品,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 對于軟件工程師來說,有需求分析,頂層設計,代碼設計,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 因此軟件和硬件工程師分別自己進行需求分析,然后各自完成自己的設計工作,如果沒有流程,也就是說硬件工程師只有框圖,原理圖,電路版圖;軟件工程師只有代碼和流程圖。我想如果不是同一個人的話,那么他們之間會因為時間點和相互關聯的內容之間發生無休無止的爭吵和扯皮。 那么,比如在硬件設計中各個流程是那么的呢? 我們已經談到了,我們整個開發過程可以定義為一個完整的過程,當中的需求分析,頂層設計,細節設計(原理圖),電路板制程,制作樣品,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為硬件開發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那么我們需要定義每個階段所需要完成的不同的程序(Procedure),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流程的一小部分。按照要求,在進入過程不同的階段的時候,需要進行檢查和放行(Release),這可能是一次REVIEW,或者是若干個程序(Procedure)的總結。如果我們需要在不同的作業中尋找狀態和程序的結果,只要根據放行(Release)的記錄就可以完成不同的接口之間的協調。 因此說了那么多,我們談的流程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完成每個階段的工作的方法。在我們前面談了蠻多的可靠性設計,錯誤樹啊,熱分析啊,最壞分析啊,只是完成對電路細節設計的一個個小的校驗方法,把各個不同的側面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記錄,則可更清晰的評估細節設計的正確性。事實上,細節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路設計,也僅僅是整個開發過程中的一個小的階段。 很多人說小公司沒有流程,但實質上,并不是沒有流程,只是根據主管項目的工程師自身的喜好進行操作,如果自身考慮到了問題,就進行分析,如果考慮不到就將潛在的風險掩蓋了。因此最為簡單的和易行的方法,是引入那些現階段可以做的檢查,將這個東西制定成較為標準和通用的方法,讓每個在各個階段奮斗的工程師去記錄自己的工作。 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啦,歡迎大家與我探討。 5.系統管理 要注意系統的特性,保證一個系統始終是處在閉環運轉的狀態下。企業的各子系統、各環節、各項職能有主次之分,前后之分,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同運轉中的一個鏈條,即使是一個銷釘,沒有了它,整個鏈條就無法帶動物體的運動。只有做到正確識別、理解并管理好一個由相互聯系的過程所組成的體系,才有助于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性和效率。 這個步驟就是部門經理之間討論和“打架”的地方,也是需要項目經理去管理和協調的。整個項目開發中,總是有成本和時間的限制邊界。每個工程師,從自身角度,總是需要高估自己的困難,給自己留有一定的時間的,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考慮給自己留有一定的余量,那么項目經理就會發現整個成本和時間嚴重超支了,那么他就要盡力去考慮怎么給各個工程師擠水分了,當然這事心里沒譜,手上沒貨的兄弟干不了,得充分了解每個程序的難度與重要性,去考慮在整個過程中的權重系數和時間系數的影響。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把工程師逼慘了,最后肯定得到的是一個不那么好的結果。我前面找到一篇管理學文獻,里面關于弱矩陣管理,強矩陣管理和平衡式矩陣管理非常有意思,我想下次找機會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6.持續改進 一個組織的運營持續不斷,改進也要持續不斷。改進沒有止境,只有持續不斷地改進,組織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你對自己做的事總是感到最滿意的話,那么你就永遠達不到最好的境界。” 這個有點類似循環設計和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在電子學和芯片工藝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對自己的產品和設計始終保持著不斷改進性能,降低成本的熱情推進的,其產品最終可能是很悲劇,無數的大型公司已經證明了這點。對于我們硬件設計工程師來說,芯片的進步往往會蠶食硬件設計的空間,當然也會使更多的硬件工程師淪為芯片廠商AE的Follower,但是在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與不斷改變的環境來說,工程師總是能夠找到發揮自己的舞臺,板級設計永遠比芯片工程師更貼近應用,就像一級零部件供應商比二級供應商有更多機會與整車廠一起去了解產品的設計需求的最新變化。 7.以事實為決策依據 一項活動的成功與否,基礎在于決策的理智、可靠。而有效的決策是建立在對數據和信息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和直觀判斷的基礎上的。企業領導者在進行決策前一定要深入地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決不能想當然,捕風捉影,搞閉門造車。 由于沒看到過高層決策,我就把這部分內容延伸至電路設計過程中。根據IC供應商的推薦,根據DATAsheet的驗算,根據WCCA的分析,根據可靠性的結果,根據實驗的數據,我們通過這些分析與測試結果進行篩選和評估,最后做出決定。當然我遇到的更多的工程師的策略,是選擇將問題丟給IC廠商的AE,根據他們的選擇,根據他們的保證來進行決策。如果給予IC廠商的工程師,足夠準確和詳細的環境和條件,或許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保證正常工作,不過你永遠無法將質量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面,雖然IC 也是由廠商供應的,但是決策的依據在哪里往往決定設計的成功與否。 8.互利的供方關系 企業與其供方和顧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因為,一方面,能否在日益加劇的競爭中取勝,不僅僅取決于組織的能力,也取決于供方的過程能力,供方的產品或服務的基礎;另一方面,組織的市場擴大能增加供方提供更多產品或服務的機會。企業必須與供方密切合作,實現信息共巷,改善供應質量并縮短供應時間,從而加快市場反應能力,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企業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不能不顧及互利的供方關系。 這段就是打造板級設計的供應鏈的考慮了,IC廠商,一級零部件供應商和整車廠,這三者往往在全球都是結成一定的戰略伙伴關系,當然團結的最緊密也是最僵化的是日系廠商,相對來說歐美更加自主和具有包容性。鑒于中國沒有大型汽車等級的IC供應商,整車企業也處在自主開發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對于本土的零部件企業來說是一個蠻大的機會,事實上這幾年汽車電子零部件商數以千計,不過能夠通過TS16949認證,有著完成而規范的設計生產過程的零部件企業非常少,特別有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 大概今天寫到這里,最近一直在寫作書籍,看很多背景資料,看得我很吐血,整理出來一些學后感,和大家分享一下,順便換換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