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尷尬的是中國并非最先進的半導體研發和制造國,做出一顆中國“芯”,是國內半導體、電子元器件從業人員最大的心愿。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IC)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不管是資金還是技術,都有足夠的“底氣”。所以中國開始下定決心要做國產的存儲芯片:并以其作為IDM模式的突破口。這是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國人多年的夙愿。 國產存儲芯片三大勢力集結 吹響“進攻”的號角 國產存儲芯片(IC)目前有三大勢力在集結:一是前不久剛剛宣布投資240億美元,并和中科院微電子所合作的武漢新芯,傳聞武漢新芯已經掌握了9層3D NAND樣品;還有一個是剛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的清華紫光,它打算以收購兼并后再自行研發的方式進軍儲存芯片;最后一個是福建和合肥這兩個地方政府,其中福建政府已經在找到了在泉州投資的晉華集成電路,準備研發32納米制程的利基型DRAM。 三大勢力一起做國產儲存芯片,實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然而(IC)芯片的研發涉及太多太多的因素、資金、技術、人才等,任何一個細微的問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研發成果。此外,以中國現有的國力,能否應付多條儲存器生產線/電子元器件還不得而知。 比如,3D NAND的生產線,每1000片就需要近80萬美元,月產能達到20萬片的生產線,則需要160億美元;這里面還不包括三年一次的技術升級投資。想要在半導體制造業收到投資回報,沒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是根本不可能,然而絕大數的電子元器件投資人都缺乏這個耐心。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通過強強聯手,盡量彌補技術的不足,再加上國家的鼎力支持。近期新芯和紫光的合作,正好印證這一點。但是從他們的合作方案來看,有可能會重現“華亞科”事件(缺乏自主能力的一方會受到鉗制)。 國產存儲芯片面對的困難不是一點兩點 想要做出3D NAND閃存芯片,就必須克服兩大難關:技術關和IP及價格戰。從技術層面來說,不管是32層還是48層(IC),都必須做出來且性能成本不能有太懸殊的差距;而IP及價格戰則是在中國市場上都無法避免的(芯易網注)。 3D NAND技術基本上都是采用一體成形制造法,即使用光罩及刻蝕每一層NAND薄膜,直到第八層(共需要27張光罩),這種方法使用最廣,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東芝Bit Cost scalable(BiCS)TFT SONOS。 目前全球市場上最先進的3D NAND工藝水平是20-40納米,除了64層的60:1及70:1腐蝕,其他電子元器件技術均被國外廠商所掌握,紫光和新芯想要突圍,128層是必須突破的瓶頸,只有這樣才能縮小和對手間的差距,為中國芯掙得一點希望。 至于IP戰、人才流失和技術控制,都是未來中國企業都無法避免的,再加上(IC)價格戰,中國的企業在財務方面也將面對沉重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