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近日宣布,已停止采用“Tick-Tock”處理器研發周期,通過延長制造工藝的生命周期,將之前的處理器研發周期從“兩步”變成“三步”,這意味著至少對于英特爾,摩爾定律已經失效。 大約10年前,英特爾宣布了新的處理器發展模式,稱為“Tick-Tock”。“Tick-Tock”原意是時鐘走過一秒鐘發出的“滴答”聲響,因此也稱為“鐘擺”理論。 根據該理論,英特爾每兩年進行一次處理器架構大變動,即“Tick”年實現制造工藝進步,而“Tock”年實現架構更新。根據以往的經驗,“Tick”年推出的產品一般是工藝更新和架構微調,沒有太多驚喜。而“Tock”年的產品則會帶來性能上的大幅度提升。 但到了2015年年中,英特爾承認其10納米制造工藝(下一個“tick”)延期,無法按預期在當年年底前實現量產。因此,英特爾不得不延長14納米Skylake處理器架構(前一個“tock”)生命周期,并將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基于Skylake架構的Kaby Lake處理器(既不是“tock”也不是“tick”)。 這意味著“Tick-Tock”周期徹底被打破,摩爾定律也被打破,至少對英特爾如此。近日,英特爾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10-K文件中也宣布,廢止“Tick-Tock”處理器發展周期。 由于制造工藝生命周期變長,且10納米制造工藝很難被繼續打破,英特爾決定將處理器發展周期從之前的“Tick-Tock”兩步走變成“三步走”,新增“優化”步驟,即新的發展周期將采用“制造工藝-架構-優化”(PAO)三個步驟。 英特爾在10-K文件中還稱:“我們長期領跑硅制造工藝,將來我們會通過在核心領域投資來繼續保持這一優勢。此外,我們還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這也將賦予我們競爭優勢。這些優勢將允許我們繼續優化產品性能,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英特爾還強調,公司當前所擁有的優勢將來也會繼續保持,因為建立高級芯片工廠的成本日益增長,而當前沒有幾家半導體公司能像英特爾這樣充分利用平臺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杠桿效應。 這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有業內人士稱,英特爾競爭對手已經先行一步,英特爾能否繼續保持當前的競爭優勢還不得而知。事實上,臺積電已經發布了7納米制造工藝技術,并有望于2018年上半年投產。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其內容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量約每隔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但英特爾CEO科在奇(Brian Krzanich)去年曾在一次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最近的兩次技術升級已經表明,我們的更新周期已經從2年延長到了2年半。” --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