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學牽頭的聯合研究小組,在國內首次研制出支持脈沖神經網絡的類腦芯片——“達爾文”芯片。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中國科學:信息科學》英文版。 借鑒大腦神經網絡結構與工作原理,創造出更省電、高效、智能的計算系統,這是計算機學家的夢想。脈沖神經網絡是一種基于離散神經脈沖進行信息處理的神經網絡模型,與傳統的人工神經網絡相比,其在結構與原理上都更加接近生物神經系統。 “達爾文”芯片有望應用于智能硬件、機器人、神經信號處理、腦機融合系統等眾多領域。它可作為脈沖神經網絡模型與算法高效的硬件運行載體,幫助建立特定功能的類腦智能系統;同時,由于芯片直接以脈沖形式進行信息傳遞與處理,與生物神經網絡更加接近,有利于與生物神經網絡對接,構建腦機融合系統,也有利于直接解析來自生物腦的脈沖神經信息。 據悉,新芯片目前最多可支持2048個神經元、400多萬個神經突觸及15個不同的突觸延遲。來自浙江大學的研究小組還開發了兩個利用該芯片的應用演示:數字手寫體識別和腦電波解碼。 研究參與者潘綱教授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達爾文芯片以頭戴式腦電波采集設備捕獲的腦電信號作為輸入,可實時、準確地識別出用戶的運動想象意圖,即分辨出用戶是在想“左”還是“右”,并將結果傳輸給電腦,從而控制電腦屏幕上一個籃球的移動方向。 來源:《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