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硬件好還是做軟件好?硬件真的不如軟件有前(錢)途?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是很多電子硬件工程師長久以來的無奈和痛楚。尤其近幾年,全球互聯網發展迅速,讓軟件人才變得炙手可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加之軟件業的成本主要是人(硬件需要更多的設備投入),軟件工程師的薪資也更為豐厚。 有數據顯示,單從美國方面看,電子工程師的工資增長不僅沒有跟上軟件工程師的增長速度,甚至還有下降。有網友說他認識的一個人,博士畢業,在硅谷排名前十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工作近20年,最近工資被他女兒超過了。他女兒加州理工本科畢業,在Facebook工作了2年。 然而,這種差異不單單只是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行業差別,在傳統制造業內部,軟件的發展也要好于硬件,這是為什么呢?EDNC網友分享了一位經驗人士的看法。(為什么選擇做硬件而不是吃香的軟件?)文章作者從自己的從業經歷談起,并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消費類電子因為量大,同質化,IC廠家會針對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芯片解決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機中應用處理器,基帶modem,射頻單元,音頻單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塊都是分立的,但現在滿眼都是集成了各個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塊的單芯片解決方案,設計在這時其實只是應用,別犯錯,整機射頻音頻EMC性能把住關就OK了,當然肯定也沒這么簡單,但不可否認這樣給硬件設計留出的發揮空間少之又少。而硬件同質化之后淪為后臺,產品體現差別的是軟件,攻城拔寨創收的也是軟件,舞臺大了自然在公司內更加受重視,待遇和發展自然也好于硬件,但跟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差別比,這個差別相對小一些。” “另外一點很尷尬的是,硬件的博大精深,體現硬件設計水平的一些技術,在消費電子中慢慢變的沒必要了,開始我們也研究對標諾基亞,想把質量做到最好,但后來發現手機大家玩一兩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設計的這么精細,高層領導還嫌增加成本,浪費工時。手機都這樣,其他消費類電子更不必說,可以看出這個行業市場對硬件技術能力,需求并不高,此處深深的嘆口氣。” 也有一些好信息。“在大型設備比如工控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硬件的處境就好很多,但對知識的要求也會高一些,不光數字電路和嵌入式底層軟件,模擬電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設計的知識也是必須的。沒有現成的芯片解決方案;沒有現成設計可供參考,系統的龐大,很長的生命周期,可靠性設計相關的需求(出錯可能出人命),都決定了硬件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深度的硬件技術也有了用武之地。”不過,在這種復雜度下,硬件工程師的受重視程度也是和待遇跟軟件相當。 文章作者為知乎用戶: 時光行者 一些網友也都是和作者抱有相似的看法。 做硬件真的不如做軟件發展好嗎?也有人持不太一樣的觀點。 有人認為,軟件工程師只是看起來比電子硬件工程師發展更好。 他們表示,相對來說,軟件的創新比較容易,也就是說入門門檻比較低,而硬件需要長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他們認為,對于門檻較高的方向,加上長期的積累,即便現在的待遇不會太高,但這份飯碗一定是穩妥的。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平常接觸密切的消費電子行業,做硬件的投入相對較少;而在工業、醫療、汽車等領域,硬件往往是核心,但這些領域相對來說更遠離人們的日常視野,也造成了人們覺得硬件不如軟件有出路有發展。 不可否認軟件的發展速度非常迅速,但很多技術和功能單靠軟件的創新是難以實現的。硬件才是產品的基礎。不論產業如何變化,基礎的東西總是要有人做的。 對于上述觀點有人也分別給出了辯駁。首先,軟件化趨勢是潮流。不管是設備商巨頭思科的轉型,還是熱議多年的SDN技術逐步開啟商業化,都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我們看到硬件處理能力過剩,通用硬件取代專用硬件,由軟件提供功能。讓大量傳統上由電子工程完成的工作,正在變成軟件工程的工作。 產業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從業人員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發展。 其次,對于注重經驗積累的“越老越吃香”,如若其他人在你年輕時就已經獲得豐厚的收入,而你在中年之際終于開始“吃香”的時候,其他人已經賺足了本兒開始計劃退休了。所以我們看到,國外也不少電子工程師轉行做碼農,當然,轉行有風險,大家需謹慎。 從業幾年的工程師這樣說,的確,由于電子集成度越來越高,硬件工程師的工作量越來越少了。但只要有技術,吃飯是不愁的。而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想要技術過硬,首先基本功要扎實,另外,理論結合實踐非常重要,不要覺得那些電子競賽沒有意義。正如下面這位網友說的,行業環境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自身能力,真沒點本事,哪里都吃不開。 智能硬件、創客,硬件工程師需要更多正能量! 最后,來點正能量,“硬件復興”。智能硬件、創客、硬件創業是“硬件復興”的幾個關鍵詞,而這其中留給硬件領域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