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2025年一季度,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下簡稱“軟件業”)延續穩健增長態勢,實現業務收入31479億元,同比增長10.6%;利潤總額達3726億元,同比增長11.6%;軟件業務出口131億美元,同比增長2.4%,增速實現由負轉正。這一系列數據彰顯出我國軟件產業在復雜經濟環境下的韌性與活力,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細分領域亮點紛呈:云計算、集成電路設計領跑增長 從細分領域看,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比超六成,達到20820億元,同比增長11.0%,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其中: 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收入3540億元,同比增長11.1%,占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的17.0%,反映出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持續釋放; 集成電路設計收入906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領跑全行業,凸顯我國在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技術突破與市場拓展; 電子商務平臺技術服務收入2482億元,同比增長8.4%,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融合加速; 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收入481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表明網絡安全需求隨數字化進程深化而持續提升。 軟件產品收入亦保持穩定增長,一季度實現收入7536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工業軟件產品收入671億元,同比增長7.1%;基礎軟件產品收入419億元,同比增長7.9%,反映出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化進程穩步推進。 區域協同效應凸顯:京津冀、長三角領跑全國 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仍為軟件業核心增長極,一季度實現收入2.65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占全國總收入的84.2%。京津冀地區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8%,長三角地區同比增長10.4%,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強化。 重點城市中,北京、廣東、江蘇、山東、上海軟件業務收入居全國前五,同比分別增長11.8%、8.2%、10.0%、12.4%和14.1%。上海以14.1%的增速領跑,主要得益于集成電路設計、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山東則憑借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實現12.4%的兩位數增長。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并進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季度軟件業增長動能主要源于三方面: ·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國家“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加速落地,各地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措施,推動關鍵軟件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 市場需求深度釋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消費互聯網升級等場景催生海量軟件需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速滲透; · 開放合作深化拓展:我國與東盟、歐盟等地區的軟件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跨境電商、數字內容等領域合作成果顯著,為出口增速由負轉正提供支撐。 挑戰與機遇并存:基礎軟件與工業軟件仍需突破 盡管成績斐然,我國軟件業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工信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2642億元,同比增長10.5%,但增速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反映出工業軟件在高端裝備、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滲透率仍有待提升。此外,基礎軟件(如操作系統、數據庫)收入占比仍較低,核心技術自主化仍需攻堅。 對此,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將聚焦關鍵軟件補短板,加快實施國家軟件重大工程,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同時優化軟件產業生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開源社區。 結語 2025年一季度,我國軟件業以兩位數增長交出亮眼答卷,不僅為全年穩增長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更凸顯了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隨著政策、技術、市場的協同發力,我國軟件業有望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為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注入更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