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時,個人隱私通常是列在消費者和許多媒體所關心事項列表上的前幾名。然而對工程師和產品開發工程師而言,將它視為最關切議題的情況卻相當少見。 多數情況下,這可能是由于工程師在設計、生產其聯網設備時,已經考慮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各物聯網標準的發展、無線技術的選擇、及互聯網協議的采用之間,多數工程師仍然都只是關心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其結果是,像個人隱私這一類較抽象的想法,很快就會被置之腦后。 設計工程師很容易就會將隱私當作一種后來添加的東西。但事實是,如果設計師們想讓物聯網成功并被廣為采用,他們需要在設計之初就要把隱私權納入考慮。等到強制要求來了,只會推遲物聯網走向成功的腳步。 將物聯網好處推銷給消費者的媒體炒作將很快地就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技術將如何儲存、使用和保護私人的信息。最近element14的一份研究指出,有多達64%的消費者對可穿戴技術將如何影響其隱私一事,表示很關心。 不管這些擔憂是否合理,但物聯網收集和使用我們的個人信息這件事,這是很難否認的。藉由日常生活中內嵌的數十億顆傳感器及連網設備,所儲存的數據量不可避免地會快速地增加。這代表著,有幾個原因讓我們要慎重地考慮個人隱私的問題。 物聯網時代的隱私設計 首先,隨著數據數量增加,它就變得越來越難控制。對一個點的數據收集進行監測和提供安全保護也許很容易,但隨著物聯網擴展成包含 200 億個互聯的設備,數據安全性就變成相當復雜的問題。雖然為了消除這些疑慮,目前市面上早已發展出多個安全標準,但設計者和工程師卻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既可實施這些標準,也不會破壞最終使用者的體驗。 其次,為了使互聯網的長期使用性最大化,多個設備將需要彼此相互溝通,而不管其所有權者。例如,一輛聯網的汽車可能需要與個人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手表互連。然而,它可能在同一時間還需要和其他道路上的車輛相互連接,以收集相關的交通信息。由于信息是來自不同的個人和來源,所以任何一個個體 '擁有'其數據的想法就變得越來越難以實施。 再次,為工程師和產品設計師提出另一個要克服的挑戰是:雖然收集數據是讓物聯網可以發揮功能的重要因素,設計師需要確保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不會拿到比執行特定任務所需的數據數量還要多。同時,此數據需要被安全地存儲,并且如果沒有原來主人的明確許可,則永遠不可以拿出來與其他的人分享。 在這些例子清楚的說明下,個人隱私已日漸成為一個 “設計”上的問題。但有關隱私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的,并將舉證責任放在使用者的身上,以保護其本身的數據。 這樣的情形也許是因為大多數收集用戶數據的技術以前只存在于在線(例如搜索引擎、 社交媒體等)。這些工具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處在實體世界之外。因此,許多傳統保護個人隱私的方式看起來已不再適用。在社交媒體的情況下,大多數在線服務會將要求個人信息來作為其核心功能的一部分。在這些情況下,很容易就可以把責任推到消費者身上,因為如果隱私真的對他們很重要,他們就不該將個人信息上傳到社交網站。 物聯網將這種爭論轉移到實體的領域。借著讓隱私權的問題變得更加明確,物聯網技術與“脫機”世界的社會規范的碰撞情形也越來越常發生。 想想Google Glass這個可穿戴技術項目。雖然搜索引擎保留用戶數據的概念看起來太抽象,而無法直接冒犯,但配戴攝影機的想法突然間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使大家注意到隱私的問題。現在,在經過最初的試驗階段后,世界各地已禁止Google Glass在汽車、電影院、銀行、賭場、醫院和餐館等場所使用。這種反彈反映出一個非,F實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物聯網設計師需要意識到的,而且也要積極因應的。 隨著隱私的問題以著一種非常真實和明確的方式再度成為大家所關心的議題,關于數據保護的責任現在正從消費者回轉到產品本身。所以電子產品的 OEM廠商在設計產品時,就需要把這些問題列在其考慮事項中的前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