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近發布的Apple Pay再次引發業界對電子錢包服務的高度關注,事實上,這項技術在日本十年前就有了。翻閱日本科技史,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技術都最早誕生于日本,不過當整個世界的科技都在發生變革時,日本卻仍沉迷于昂貴的硬件,以至于忽視了軟件和服務的發展。使得日本開發的許多先進技術沒有成功的市場化,或被超越,或被遺忘。 【電子錢包:日本10年前就有了】在本月的蘋果產品發布會上,Apple Pay移動支付大大被業內贊譽。電子錢包服務也再次被業內關注。殊不知,日本最大移動運營商NTT Docomo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名為“Osaifu-Keitai”的電子錢包服務,并占據日本本土一定市場份額。Apple Pay對Docomo自然不小,加之兩者的芯片無法兼容,而日本公司的營銷又一直是軟肋。“Osaifu-Keitai”手機在iPhone進入日本市場之后,份額減少,相比去年同期減少8%。 【移動互聯服務i-mode:在歐洲屢屢受挫】移動互聯網在最近幾年才真正走近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日本運營商Docomo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移動互聯網服務i-mode,雖然在本土獲得巨大成功,但未能在世界開花結果。Docomo曾經打算沖擊歐洲市場,但屢屢受挫。對于市場的錯誤估計,沒能選擇正確的合作伙伴,沒有找到合作伙伴承擔基礎設施的原始成本,都使得當時非常先進的技術沒能開拓更廣泛的市場。 【小靈通:日本發芽中國開花】小靈通并非我國獨創,而是時任余杭市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從日本引入,他為這個舶來品起名“小靈通”。當年為了拯救景況不佳的固話業務,日本試驗了一種被稱作PHS的無線本地環路技術,不過并沒有在日本市場上取得太大的成功。在經過一系列改進后,美國UT斯達康公司將該技術引入國內。中國電信和網通迅速上馬這一業務,以此應對已獲得移動通信牌照的中移動和中聯通,從此開始了小靈通在國內長達17年的使用歷史。 【iPod也“抄襲”了日本的專利技術】蘋果iPod曾是一代人永恒的記憶,特別是播放器上點按式轉輪界面(即用來控制播放器的一圈轉輪,可用于選擇歌曲或者快進)更是經典設計。殊不知,早在1998年,日本發明家Norihiko Saito就發明ClickWheel的技術并申請專利。專利所包含的技術與蘋果公司2004年在iPod上所使用的一致。蘋果公司被日本法院判決侵犯技術專利,并支付約合330萬美元的賠償金。 【NEC推出首款手機即時翻譯軟件,比谷歌還早】日本最大的電腦廠商在2007年發明世界首款應用于手機的即時翻譯軟件。翻譯軟件可以在通話過程中,將通話內容(日語)顯示在屏幕上,1秒之后就會顯示相應的英文翻譯,首次實現了不借助外界幫助實現自動翻譯。如此高大上的應用沒能實現市場化。谷歌在4年之后推出免費的移動應用程序Google Translate,其中的“對話模式”可以記錄用戶的通話,轉換文本并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 【索尼的電子書比亞馬遜早】提起電子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亞馬遜。實際上這項技術也最早出現在日本的科技公司。索尼在2006年就推出了首款電子閱讀器,比亞馬遜Kindle閱讀器問世的時間還要早。索尼曾是北美地區最主要的電子閱讀器生產商和電子書零售商。由于無法將技術與直觀的軟件和圖書的下載結合起來,本身高昂的價格與對手亞馬遜相比沒有多少競爭力。今年8月,索尼決定放棄電子書閱讀器業務,不再開發新產品。 【世嘉:游戲市場節節敗退】視頻游戲也不是最近才興起的。日本游戲巨頭世嘉早在1998年就把在線游戲引入了視頻游戲機,但最終卻被其他廠商超越。曾經與Nintendo(任天堂)、Sony(索尼)、Microsoft(微軟)并列四大家用游戲機制造商,但是由于在游戲機市場的連續敗績,于2001年起結束家用游戲機硬件的生產業務,轉型為單純的游戲軟件生產商。 來源: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