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對IBM與蘋果合作的理由進行了分析,但同時也指出,至少目前還無法斷言他們這次的合作的結果就會比以前那些失敗的先例理想。 本周,兩大曾經的宿敵IBM和蘋果就移動設備業務達成了協議,回想起當初麥金托什個人電腦對抗IBM身后眾玩家的時代,讓人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可是,許多人卻忘記了,這兩者其實早就已經有過攜手合作的記錄,比如說他們曾經聯合對抗微軟和英特爾對個人電腦的雙重壟斷。現在,他們又打算建立移動業務當中的互惠關系,因為兩家公司在這一領域其實都需要對方的幫助。 1991年,在一次并沒有現在這么轟動的合作當中,IBM(IBM)和蘋果(AAPL)宣布要攜手合作,而其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開發一種新的個人電腦芯片,以取代微軟/英特爾聯盟的產品。當時還是一家獨立公司的摩托羅拉[微博]也參與了進來。 此外,IBM和蘋果Apple還有過兩次合作,曾經一同創建開發面向對象操作系統的Taligent,以及旨在為個人電腦增加更多多媒體特色的Kaleida。只是,他們的這些軟件合作最終都失敗收場,而聯合開發的PowerPC芯片也沒能給英特爾產品造成多大的實質性威脅。盡管PowerPC曾經一度是蘋果電腦的核心,但是2006年,他們還是轉向了英特爾的產品,工作站和服務器也是如此。 總之,他們過去的合作記錄顯然并不理想。畢竟,從1980年代開始,他們就是激烈競爭的對手,而且彼此想法差異巨大,企業文化的沖突可以想見。周二,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1984年,我們是競爭對手。2014年,我想你很難找到兩家比我們更有互補性的公司了。”還需要指出的是,在加入蘋果之前,庫克曾經在康柏工作七年,而在那之前,他整整十二年都是在IBM度過的。 今天,他們之所以攜起手來,看起來似乎是為了讓自己各自的業務獲得成長機會——蘋果需要支撐已經減速的iPhone銷售,IBM則需要遏制營收下滑的頹勢。盡管在發布財報時,蘋果總是會吹噓他們在企業市場上已經取得了怎樣的進展,但是事實上,由于他們為iPhone和iPad提供的技術支持有限,這些設備總被看作是員工帶到工作環境當中的外來者。在這次的合作架構之下,IBM將為各個不同的行業開發過百種iOS移動應用程序,蘋果將可以為企業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 Pund-IT Inc.分析師金(Charles King)對蘋果的企業資訊技術問題做出了漂亮的概括。 他在電子郵件通訊當中寫道:“事實就是,當老板的iPhone壞掉了,企業的IT部門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天才吧詢問的。” 華爾街上的一些觀察家希望兩家企業都能夠從這一交易當中得到幫助。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達里亞納尼(Amit Daryanani)在一份報告當中寫道,這一合作“前途無限”。不過,Piper Jaffray分析師孟斯特(Gene Munster)則表示,他堅信,對于蘋果和其業務模式而言,普通消費者依然是最重要的營收源頭。 他在周二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指出:“我們發現,哪怕由于蘋果和IBM的合作,財富五百強企業當中有一半都各自購置2000部iPhone和1000部iPad,蘋果2015年的營收也只能因此增加大約半個百分點而已。” 曾經的宿敵攜起手來,找到新的合作方式。他們這次的合作是否能夠比早先那些不堪回首的嘗試成功,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