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已紛紛涉足智能手表市場,唯獨不見日本主流手表公司的身影。它們為何還未涉足該火爆的領域呢?國外媒體撰文指出,日本各大手表公司無意制造智能手表。它們實際上并不缺乏高科技實力,但在它們看來,手表就應該是手表樣,不應做得像是智能手機或者計算機,消費者也不會接受給手表充電、頻繁升級軟件等問題。 Rufus Cuff智能手表的情況表明,有些人很希望得到很多的腕帶硬件選擇。 該眾籌手表確實很大塊:表面8厘米寬,采用3英寸觸摸屏,支持Wi-Fi、GPS和其它功能,看起來更像是捆在手臂的智能手機。該售價279美元的“龐然大物”對于一些人來說可能過于笨重,但資助者很喜歡它。他們給Rufus Cuff的Indiegogo眾籌項目投資了超過23萬美元,超過了該公司20萬美元的籌資目標。 從名不見經傳的草根創業公司到像三星、索尼(或許還包括蘋果)這樣的大公司,紛紛涉足智能手表領域,爭奪一席之地。據蘇黎世的市場研究公司Smartwatch Group估計,智能手表行業2013年的規模約為7億美元,預計今年該數字將達到25億美元。 看起來各家公司都涉足其中——除了日本的主流手表公司。日本的手表公司以創新為豪,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憑借石英腕表在該行業掀起了革命。 不乏科技實力 它們當然不缺乏高科技實力。在4月初在瑞士舉行的Baselworld手表展銷會上,卡西歐(Casio)為其堅固無比的G-Shock品牌展示了最新的設計產品。 通過收取地面無線電信號和衛星GPS型號,G-Shock Gravitymaster能夠確保顯示正確的時間。其它的G-Shock產品也建立了連接,不過是連接了移動設備。設計靈感源自DJ轉盤的G’Mix利用藍牙連接控制智能手機上的音樂播放,以及從手機獲得準確的時間。 G-Shock系列在不斷地進化,到現在仍擁有31年前該品牌創立時所設計的抗震特性。然而,盡管一些卡西歐手表擁有智能手表式的功能,但該公司對于自己的產品和可穿戴計算機還是分得很清。 “只要手表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新的便利,我們就會積極尋求將新技術引入手表當中。”卡西歐東京羽村研發中心產品規劃師齋藤慎司(Shinji Saito)指出。 “但我們的底線是,手表就是手表,我們覺得任何消費者看他們的手腕的時候它都應該能夠顯示出時間。” 充電與更新軟件問題 對于40年前推出其首款腕表Casiotron的卡西歐來說,給智能手表充電這一點并不符合卡西歐的理念。 瑞士的手表廠商也對非常耗電的腕戴計算機嗤之以鼻。TAG Heuer的CEO斯特凡·林德(Stéphane Linder)向《金融時報》表示,“必須給高檔手表充電這一點有點扼殺夢想的意味。” Swatch Group的CEO尼克•海耶克(Nick Hayek)對于行業對智能手表的狂熱也持保留意見。他最近稱,他并不覺得腕表迷們會喜歡頻繁地給有需要的智能手表升級軟件。 無制造智能手表計劃 與此同時,Baselworld手表展銷會上也幾乎看不到智能手表的身影。 卡西歐的齋藤慎司說道,現在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屬于智能手機模仿品,它們在試圖將智能手機的功能復制下來。他認為,它們的終極目標是成為腕部的智能手機——正如Rufus Cuff。 日本其它的主流手表公司也出產令人炫目的尖端鐘表產品,但對它們來說,打造智能手表并不值得考慮。 1969年推出全球首款石英手表的Seiko已將Astron演變成了一款連接GPS、能精確到10萬年誤差僅1秒的太陽能設備。 該一個世紀前推出全日本首款腕表的制造商在每一次產品運動(機械表、石英表、動能手表、太陽能手表)中都主打精準性和先進技術。但據Seiko發言人表示,它并無打造智能手表的計劃,希望專注于制造具有激情、可靠而美觀的傳統手表。 西鐵城(Citizen)最新的旗艦級手表Satellite Wave F100也支持衛星同步計時。該公司稱,它花了兩年時間展開縮短衛星信號接收時間的新運動——縮短一秒,號稱全球最快。 除了手表之外,西鐵城還生產數字血壓監測儀、計步器和溫度計。不過它也不計劃制造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廠商們像是在做iPhone或者計算機,并不像做手表。”西鐵城發言人表示,“我們的基本立場是,我們想要制造手表,所以我們不做智能手表。”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