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剛 本來我們中國的汽車工業的人才發展是走在健康和積極的道路上,我們可以說開始由上坡,逐漸走入平坦的快車道了,但是我們的人才卻總感覺不給力,什么原因呢?都在忙什么?都去哪了? 我要說的是中國汽車界的精英們都被“殺死”了,被國外的汽車集團給雪藏了起來,怎么雪藏?給你高福利、高工資、高待遇把你養起來,讓你養尊處優,給你體面的一切,作為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獨立的個人都會失去斗志,可是對于國家呢?我們的汽車工業就要變成緩慢式的前進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你的青春斗志時期已經過去時,合資或獨資企業會把你放出來,你就是專家級的了,你掌握的是國外公司的“最新的技術(僅限于某些零部件的某一領域)”,出來之后你會把你所學的技術和知識灌輸傳播開來,這個周期又有很長的時間,國外會利用這個時間去研究新的技術,然后,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感覺是差距在不斷的縮小,可你永遠也別想追上。 其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外資或合資企業給予工程師們的待遇是國內民營企業望塵莫及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工程師們的一個理想的標桿,為能夠進入到這樣的企業工作為榮,就這樣,我們的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們毫無怨言的走入了別人為我們挖好的溫柔墳場,這個墳場就是準備埋葬我們中國汽車工業的溫柔鄉,樂不思蜀矣! 所以中國的自主企業就是一直不給力,中國的消費者們就一直在罵中國的自主企業。讓中國的自主車企業逐漸的放慢了腳步,有的企業在走的過程中就倒閉了、被拖死了,一個接一個,然后,中國的汽車工業不得不宣布滅亡,這也是一種鴉片,鴉片式的管理、鴉片式人才培養計劃,危害性我就不再深說了,我們用自己的錢養著我們自己的精英,并同時殘殺著我們自己的民營汽車企業。 在合資或獨資企業中的中國工程師們是怎么工作的呢?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設計人員,有的只有引進類型的工程師,什么意思?就是派你到國外讀懂圖紙回來后照著圖紙做就可以了,不允許你發言,也不允許你改動,給你指定了幾百個條條框框,美其名曰:XX體系,XX流程等等,這些東西好嗎?好,是真的好,于是乎你就自愿的進入到這個體系當中,就出現了一個蘿卜一個坑的XX流程,還有就是進入這樣的企業你的英文一定要好,因為你英文不好就看不懂圖,無法和國外的工程師進行交流,這樣,工程師們就需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學習英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拿出時間來學習英文的時候,你放棄了什么?是以什么作為代價的? 我想不明白的是,國外的企業到中國來賺錢,為什么讓我們學習他們國家的語言?為什么不是他們派會懂漢語的工程師來中國指導?現在我們有錢了,到國外去收購企業,奇怪的事,依然是我們要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們來中國的時候怎么沒有尊重中國的風土人情呢?更奇怪的是中國人居然接受了,而且沒有任何的反抗的情況下接受的,我真的是不理解啊!中華民族的精神哪里去了? 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認為我敵視國外的制度和管理呢?我的觀點是“師以長夷以制夷”,同時我們要采取批判的認識和接受,不是什么都拿來,拿來就用,你分析了嗎?你了解了嗎?適合我們的企業嗎? 總體來說,汽車企業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1價格和性能 2品質和服務 3品牌和價值 有很多的國產汽車企業還沒有從第一個階段殺出來就夭折了,每一個階段都至少需要10~30年的時間,為什么這么長時間?本來我不想解釋,但是給我的評論文章中有人覺得:怎么我們30年了還在抄襲?那我在這里解釋一下吧,就說新車抄襲的周期最快也要24~26個月(包含設計,設備開發,設備和生產線調試,產品的路試和認證等等很多工作要做)。然后,才能上市銷售,你買了車就能馬上就說車的好壞嗎?要多長時間呢?你怎么也要開個幾萬公里吧,之后,你才會對人家說這個車怎么樣怎么樣,這要幾年呢?形成口碑效應需要多久? 如果真的是30年的話(實際上中國有真正的和國外一樣的汽車設計開始來說是1999年),夠快的了,中國的工程師們做的夠快的了,走到了今天的中國汽車工業已經開始讓國外的企業開始害怕了,這就是我們的成績,能夠讓對手害怕,至少說明他們開始重視我們了,任何事情都不要揠苗助長,我們是在做技術不是在搞政治,技術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遲早有一天給你找回來,國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困難重重,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見諒見諒啊,啰哩啰唆的又寫了這么多,還有興趣看嗎,那就看看下篇我要說的核心內容吧。寫作水平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