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卷積云 80/20法則,也叫二八定律,它的高大上名字叫“帕雷托法則”,大致的形式是80%的結果是由20%的原因產生的。這法則被大量的代入到各種實例中,例如80%的勞動成果來自20%的前期努力,20%的人做了80%的工作等等。今天說的,是業界常提到的,一個行業80%的利潤是被20%的企業賺走的。 那誰有資格做那個吃掉80%利潤的贏家呢?自然是在正確的時機出手、用前所未有的產品打動用戶的那家,給人“這東西雖然以前沒見過,但就是我要的東西”的那種感覺。蘋果手機啥的自然不必說,最神奇的該算微信。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說,微信除了語音消息沒一樣好的,界面設計之混亂堪稱一絕。但微信還是贏了,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做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家卻非常需要的東西。 除了第一家或最先的幾家,后面跟風的差不多就是那些吃剩下20%利潤的喝湯者了。但喝湯的還有二八率。 當滿大街的人都在討論某熱門產品的時候,再要出手入行本來就已經太晚了。別忘了,那些吃80%大肉的企業肯定不是傻瓜,他們的研發還在不斷前進。考慮到一款產品跑批量、測試、過認證,還有從正式投產到上市所需的時間,一款產品在街上賣的時候,他們研發團隊手里下一代產品應該已經設計得差不多了,除非老板沒計劃做下一代(這樣公司離死也不太遠)。 所以,看到別人賣的產品后,決心做的比他們更好的,還可能有一點機會趕上,說不定能達到對手準備上市的下一代的水準。這批企業是后20%里的前80%,能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同樣的,如果沒能力做的比人好,走差異化路線,做到與眾不同,也有不少機會。國內最近幾年崛起的幾家國產手機商,大多屬于這一類。三星屬于這一類里做成精的,升級到前80%里去了(這里面多少也因為蘋果這兩年走的慢了)。 最后討論一下渣,后20%里的后20%——重復別人現有的水準,等你做完,別人的下一代又甩你幾條街了。那這時候你唯一進入市場的手段就只有降價賤賣了。作為一個非一流的公司,產品本來就沒有品牌溢價,只是在硬件BOM上加幾個點掙錢而已,根本達不到傳說中的高利潤。若賣不掉的時候再一壓價,虧本是遲早的事。 想起以前一位同事常念叨的一句話,“當老板的要有view”。如果老板的決策沒有前瞻性,只看著眼前的東西做判斷,結果就是公司早晚墮入渣的水平。第一流的產品,都是在市場上根本不存在同類的時候就開始研發的。如果老板總想著“這東西做出來馬上能變訂單嗎”,那產品永遠是模仿別人的二三流貨色。比如,象本文最前面引用的“速成機”的故事里那樣決策的,可以套用一句無數格斗類動畫片里的老橋段臺詞——你已經死了。 講個自己當年在象牙塔里親歷的故事。還好是在學術世界玩的,真要是在商業公司里,會死得很慘。言歸正傳,讀研時我參加了一個大項目,十幾人的研發團隊,國家撥款、國企支持,搞當時熱門的數碼相機芯片。立項的時候,進口數碼相機剛熱起來,入門機VGA解析度,高端機130萬像素。我們的項目就奔著130萬去了,按理說還是有一點前瞻性的。可惜世界變化太快,等我們第一次流片的時候,130萬已經是市場標配了;沒一年功夫,標配又升到200萬了。后來因為畢業和出國,我沒等到項目結束,不知道那時我們芯片的spec是否趕上去了…… 從學術的角度,項目是極成功的,N篇期刊和會議論文,N個對圖像處理、數據壓縮和Verilog都爛熟的碩士博士畢業生。我甚至有底氣說,我們那批人一點不比有2、3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研發能力差,因為我們沒壓力,有時間對技術能力精打細磨。但同時,我心里也清楚,如果我們是一個公司,我們已經夠死兩三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