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的西側,吊塔林立,施工機器正在隆隆運轉。在拔地而起的寫字樓森林中,四川和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褐色大樓十分搶眼。大家熟知的U盤、MP3等設備的傳輸速度,就在這座大樓里被不斷刷新。 “年產值從30萬到1億元,我們只用了5年。” 四川和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錚賢說,這一速度足以在全國范圍內傲視群雄。 鄒錚賢在1996年赴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了新加坡的一家小型IC設計公司。從2001年起,我國半導體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看到了祖國的發展機遇,2002年,鄒錚賢來到成都,準備在這里實現他的創業夢想。 “2003年,英特爾的入駐,讓成都市、成都高新區更加關注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鄒錚賢認為,在英特爾等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入駐后,成都高新區的工作思路從聚集產業要素為中心,轉變為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主導產業集群。這樣的轉變讓鄒錚賢看到了企業發展的希望。 于是,在經歷了兩年為其他企業“打工”研發工作后,2004年,鄒錚賢創立了和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順利入駐了成都高新區孵化園。 和芯微電子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掌握USB 2.0和音頻編解碼核心技術并實現批量生產的企業,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IP核研發企業之一。和芯微電子專注于高速高精度數模混合信號集成電路IP核的研發、推廣和授權。作為業界領先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該公司服務的海內外客戶數量逾100家。公司目前擁有員工近200人,其中研發人員超過80%,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超過80項。 經過連續5年的高速增長,2009年,鄒錚賢發現,公司的技術積累已經不夠了,產品正在吃技術的“老本”。 “我們希望在產品線上求變,達到多元化發展。”鄒錚賢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做好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增加投入。 和芯微電子的主攻領域叫做IP核。它是一段具有特定電路功能的硬件描述語言程序,可以移植到不同的半導體工藝中,生產出集成電路芯片。因此可以說IP設計,就是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的最頂端。 當然,企業如果想在IP設計上進行升級,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芯片的試驗性生產,來驗證芯片設計的正確。 “我們一次實驗就需要上百萬元的資金,而這些錢投進去只能為我們積累經驗,并沒有任何實質產出。” 鄒錚賢不斷權衡著增加投入的風險,“當時我們企業產品線單一、技術底子薄、資金又很困難。投資可能會打水漂,但不投資,只有死路一條。”站在國際先進技術前端,鄒錚賢選擇了冒險投資。 此時,恰逢科技部對“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建成“核高基”)項目進行扶持。通過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和芯微電子拿到了1000萬元的項目資金。正是靠著這根“救命稻草”,公司將USB高速接口傳輸速度由國家立項的2.5Gb提高到6.25Gb,“整整超前了一代”,鄒錚賢十分自豪。 在成都高新區創業的10年里,最讓鄒錚賢省心的是高新區對企業的細致服務。從定期發通告,主動將優惠政策與企業對接,到提供自建研發大樓用地,讓鄒錚賢感受最深的兩個字是:正直。 “我們只要按照政策要求,做好對標檢查,凡是能用得上的政策,成都高新區都幫我們落實了。”公司董事長鄒錚賢說,和芯微電子享受到了諸如“高端人才退稅”、“貸款貼息”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讓創業者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與高新區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樂趣。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