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編譯 毫無疑問,“硬件創業”是近兩年屢屢被提及的全球創業趨勢。它真的會引領下一代產業革命,還是最終淪落為一個被刺破的大泡沫?這依舊是一個還無法一錘定音的問題。 從現在眾多硬件創業產品來看,它們大部分滿足的只是小眾群體的需求,甚至有些產品連保證基本的易用性問題都很困難,更不論大規模推廣。 在面對上述種種問題時,硬件創業公司如果缺乏清醒的認識,最終,這被稱為硬件復興的潮流也只能曇花一現。 如何防止這樣的局面出現?《連線》雜志近日刊載了硬件創業者馬克·巴羅斯(Marc Barros)的評論文章。 該作者作為運動相機公司Contour的聯合創始人和前CEO,回顧自己的硬件創業經歷,以及和同類相機GoPro的競爭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他總結了在硬件創業潮中必須重視的五個問題: 1. 硬件不是軟件,從第一版開始就不能存在太多問題 軟件產品的推出節奏往往是先推一版扔向市場,然后借助用戶的反饋不斷修改各種問題。硬件不能用這種方式。產品從第一版開始就不能出現太多問題,因為用戶花錢買了就不會再擁有免費升級換代的機會。 對于硬件創業而言,最可行的方式是從第一版開始先專注于一個功能,將這個功能打磨細致,使其優于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然后迅速推向市場,這樣才能真正吸引用戶消費,借此來獲取現金流。 2. 硬件創業公司需要獲取最好的配件 就像軟件行業擁有亞馬遜云服務,通過這個服務來以更低的成本獲取像大公司才能擁有的穩定的服務器支持。 對于硬件創業公司而言,他們只有擁有大公司也采用的配件才可能讓這個產品有市場競爭力。以相機為例,一個高質量的產品必須有高質量的鏡頭、最新代的圖像傳感器和強大的處理器。 但事實上,大公司的配件供應商往往有供貨量和規模上的門檻限制,這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并不容易越過。 雖然有一些大公司,像索尼和三星等愿意把自己的配件賣給創業公司,但前提是這些公司的產品并不會跟大公司形成競爭。此外,像蘋果和諾基亞往往會推出自己獨家型號的配件,這也是為了吸引類似媒體和消費者的注意力,雖然這些配件本身的性能差異性大部分人也搞不明白。 解決配件問題的唯一方案就是有新的創業公司愿意打破配件行業的壟斷,或者大公司真的愿意開始賣自己的配件。對于前者,像制造擁有云存儲架構的wifi芯片公司Electric Imp和生產視頻處理器的Ambarella公司已經開始為所有公司提供配件。 3. 沒有軟件行業的革命,硬件創業也不會復興 即使到了現在隨口談硬件創業的時代,軟件行業本身產生革新依舊是真正的前提。否則,硬件生產依舊只能停留在資金密集和規模化的狀態下。 對于想要和大公司產生競爭的創業公司而言,他們背后的產業鏈要實現自動化和低成本運作才能長期維持。否則,這些依舊是有錢的公司玩的游戲。 從目前來看,產業鏈運作依靠的還是密集型的勞動力。另一方面,硬件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還常常橫跨不同的國家。如果設計和生產不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方存在問題都會花費更大的補救成本。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有很豐富的供應鏈經驗的人依舊會失敗,因為這些都需要資本在背后支持。 所以,這個時代需要軟件層面的發展來帶動高效和低成本的生產協作。 4. 品牌第一,售賣第二 品牌概念是促成消費者產生購買、使用和愿意去談論這個產品的動力。優秀的消費者品牌并不會對硬件或軟件本身產生影響,它是要產生有粘性的顧客體驗。 就像你把產品放在了零售渠道,但如果沒有建造和顧客之間的品牌情感聯系,消費者何來購買它的動力? 雖然對于軟件公司而言,硅谷圈內針對一些創業者或者工程師的喜愛會對公司很有幫助。但硬件公司的成功必須是建立在全方位的品牌打造。一個真正能活下來的硬件創業公司只能是那些已經打造出自己品牌的公司。 5. 成功需要可持續性 和軟件公司不同,硬件創業公司做得越成功,它對資金的需求就越大。因此,硬件創業公司的資金門檻依舊很高。就算一開始有投資者愿意投錢,但如果他們不能獲得回饋,這種模式也無法維持。 因此,一個被反復提及的問題,即是否有人真的從硬件這塊兒賺到了錢。投資人獲得投資回報是硬件創業公司能長期成功的前提。 雖然軟件行業經常出現大公司收購創業公司的情況,但硬件行業的大公司對收購還是很謹慎,他們并不能確定是否能再造創業公司的成功。 所以,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就是大硬件公司開始收購而不是自己去做一些創業公司的業務。 如果以上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硬件行業將真能再造軟件行業的成功:小團隊也能生產出影響世界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