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一部名為《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的電影中,人類與來自未來的機器人墜入愛河,他深深地被那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孩”吸引,而“她”最終在一次地震中,為了挽救人類而死去。這場超越了人類與機器的時空愛戀感動了許多觀眾。 時隔5年,美國AT&T貝爾實驗室誕生了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性愛機器人——洛克希。它的發明者電氣工程師和計算機科學家道格拉斯·海因斯表示,洛克希的主要功能在于為使用者提供性服務,而他還將繼續研發智能系統,并植入機器人的大腦,屆時,人類有可能真的愛上機器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女性版洛克希身高170公分,體重60磅(約27公斤),膚色和發色均可變化,且四肢動作靈活。目前,洛克希的售價高達9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5080元)。為了擴大市場,公司還針對女性推出了男性版“洛基”。 在此之前,日本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女性歌舞機器人“HRP-4C”。“她”不但能跳出靈敏的舞蹈,面部也和秀美的真人女性十分接近。 事實上,用機器人代替人類提供性服務的想法,科學家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提出。新西蘭惠靈頓市維多利亞管理學院的伊恩·耶奧曼(IanYeoman)和米歇爾·馬爾斯(MichelleMars)在其合作的論文《機器人,男性和色情觀光業》中,就曾描繪了2050年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由機器人出任性感侍者的場景。 這些科學家認為,“用機器妓女取代真人”的做法可以降低人類性疾病發生概率,以及減輕非法性交易所面臨的問題。此外,客人們也將因為與自己發生關系的并不是人類而減少對另一半的愧疚感。 道格拉斯·海因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類與類人類之間的區別正在淡化,未來,“她們”不僅僅將滿足使用者的性需求,還能成為主人心靈的慰藉。 性愛機器人將動搖戀物癖的觀點 洛克希的出現,多少有些挑戰普通人的性觀念。盡管性愛機器人不過是比充氣娃娃更為高級的性玩具,可一旦“她”被賦予了一定的智力與情感,愛上“她”,也許就不是不可能了。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性學家彭曉輝認為,高智能的性愛機器人一旦出現,確實可能打破性玩具與人類之間的阻隔。人類也許會戀上“她”/“他”,所謂的“戀物癖”是否就成為了常態化? 廣義的戀物癖所戀的對象不僅僅包括異性穿戴的那些無生命的物品,而且還包括異性身體的某一部分。 彭曉輝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戀物與喜歡一個人最大區別在于,這種性喚起不是由作為整體的一個人所引起的,而是由那個人的身體某一部位或由屬于這個人的某件物品所導致,或者根本上只是由任何一件物品所激發,或者由已經對戀物癖來說賦予了某種性愛意義的某項活動所促成。德國著名性心理學家黑伯樂稱之為是“回避性伙伴的整個個體之下的對身體部位或無生命的物體或特殊的活動的一種性迷戀”。 “如果機器人被制造成具有人的豐富感情的程度,‘他’/‘她’可以替代真人,不僅給予性愛滿足,而且可以撫慰當事者的心靈,甚至還可以替代伴侶的其他工作,那么,一個真人就極為可能更愿意選擇和‘他’/‘她’發生性關系了。這顯然已經突破了‘戀物癖’的范疇。” 因此,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將動搖戀物癖的觀點。彭曉輝表示,目前性學界正在逐漸淡化對于那些所謂的“性變態”、“性心理障礙”行為的負面描述,轉而接受可以稱之為是性行為變異或者是性的多元化的說法。 此外,他認為,從實際需求看,性愛機器人確實可以滿足一些未婚人士、獨居人士,甚至是殘障人士的客觀需要,同時保證衛生和安全。“從這個角度看,性愛機器人是利大于弊的。” 至于人們擔心的,是否會有大量人類愛上“她們”,彭曉輝表示,他相信絕大多數人類只會愛上與自己相同的人。因此,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機器人真的能堪比人類? 道格拉斯·海因斯稱,未來將智能系統植入機器人的大腦,“她”也能成為人類情感的依賴,但機器人從擁有智力到擁有情商,究竟還要跨越多遠? 在小品《機器人趣話》中,郭達面對蔡明演繹的直愣愣的機器人,最后說道:“我們人類有優缺點可是我們知道疼,我們懂感情,會痛苦,不像你們機器人,冷酷,沒感情……退貨!” 其實,目前,有些機器人已經能部分聽懂人類的語言,并且會按照人類的命令去執行某些動作,比如打掃衛生、做飯等家務。日本已經發明了高仿真機器人,不僅外表與人相似,而且具備知覺,硅膠做成的“皮膚”下布滿了類似人類皮下神經的電線。 但是,北京科技大學電子信息系教授王志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些機器人擁有的智力尚且勉強,情感色彩更是無法奢求。而情感表達,是其真正接近人類所面臨的最關鍵的突破。 據他介紹,目前機器人擬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表情生成,通過人工肌肉拉動皮膚,從而展現喜怒哀樂,與人類互動;其次是語言生成,具備聽說能力,同時增加語音合成的表現力;第三則是行為生成,首先要具備判斷、邏輯分析、理解等方面的智力活動,并自主地處理問題。 “即便在遙遠的未來,機器人在情感交互功能上可以實現高度擬人化,它依然脫離不了人類對它的程序控制。”王志良坦言,“試圖用機器去突破人類大腦1000多萬年的進化歷史,至少現在看來,還很難實現。” 類人機器人是福是禍? 1999年,美國科幻電影《機器管家》中,名為安德魯的機器人管家不僅有非凡的創造力,甚至還能表達情感。隨著安德魯學習越來越多,他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想得到自由。與此同時,安德魯還發現自己愛上了主人家的二小姐波西婭。 然而,由于安德魯終究只是機器人,波西婭并不能接受他。于是,安德魯向聯邦法庭申請,希望通過一條法令,承認安德魯是人類,而聯邦法庭用沒有長生不老的人類駁回了他的請求。在波西婭彌留之際,安德魯再次改造自己的身體,向自己機器體內注入血液,并設定了生命界限。安德魯最后說,他寧愿因身為人類而死,也不愿身為機器人而生。 安德魯對自由的追求是否也會成為未來高智能機器人的選擇?王志良說,至少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其具備獨立思考和情感表達的能力,而不受任何人掌控。一旦機器人打破了與人類的界限,他們是否也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種群,竭盡全力擺脫人類對他們的控制?人們似乎一直存在這樣的擔憂。 正如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其《侏羅紀公園》所反思的那樣,有時,科學家對于一項研究,只在乎其能不能做成,而不在乎其應不應該做。 智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但誰都無法預料,人類將會以怎樣的代價為今天所做的一切買單。王志良說,這正是科學所矛盾的地方。(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