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家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長距離的“量子通信傳輸”(teleportation)或者稱為“物質瞬間傳送技術”技術。來自中國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合肥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他們的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實驗,并且成功地將通信距離延伸到了10英里。在這之前,這項傳輸距離的最大值僅為幾百米。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量子通信與我們從科幻小說中了解到的并不相同,在科幻電影或小說中一個地方的物體或人可以在另一個地方完美的復制出來。在量子通信中,兩個光子或離子形成糾纏態,當一個的量子態發生改變另一個也隨之改變,就好象它們仍然連在一起。因而能讓量子信息實現遠距通信。 曾被愛因斯坦稱作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的“量子糾纏”,指的是,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只要一個粒子發生變化就能立即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即兩個處于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知”和影響對方的狀態,這就是量子糾纏。 由于量子糾纏的存在,使得光子、電子甚至是原子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地共同傳輸。理論上講,這種糾纏可以使兩點之間,不論距離的即時通信順利完成。在以前的實驗中,光子被限制在數百米長的光纖信道內,以確保它們的狀態不發生改變,即便如此,光纖傳輸的保密性差,易被竊聽。如今,中國科學家把糾纏態的高能光子對穿過10英里長的自由空間通道,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的物理原理保證了其絕對安全性。這一距離是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也是目前國際上沒有竊聽漏洞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大距離。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距離上接收端的光子仍能響應留在后方的光子狀態變化。遠距傳輸的平均保真度為89%。這項突破意味著不久的未來量子通信應用將能擴大到全球規模。 該實驗由中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潘建偉教授主導,實現了目前國際上最遠距離的“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他和他的同事楊濤、彭承志的研究論文已發表于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該期刊的審稿人對這一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在該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自由空間糾纏光子的分發”,首次在國際上證明了糾纏光子在穿透等效于整個大氣層厚度的地面大氣后,其糾纏的特性仍然能夠保持,并可應用于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這一研究成果為實現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奠定了實驗基礎。 該項實驗,為全球范圍內量子保密通訊的實現帶來希望。 據潘建偉的研究團隊介紹,他們正在計劃開展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實驗,下一步的目標是通過自由空間實現幾百公里的量子通信,超越光纖傳輸的極限。他們希望,有朝一日,人類能夠通過通信衛星實現更遠距離乃至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 來源:工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