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間消息,據央視報道,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張又俠宣布:神舟十號飛船已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北京時間6月11日17時38分許,中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征太空。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并開展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完成組合體飛行后,飛船撤離并返回著陸場,天宮一號轉至長期運行軌道。 據中新網報道,神舟十號計劃在太空飛行15天,將視情況開展飛船繞飛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神十”發射并完成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等任務后,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將完美收官,全面進入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研制階段。 兩男一女組合 3名中國航天員今日升空 日,3名中國航天員伴隨神舟十號飛向太空,這次兩男一女的組合延續了神舟九號新老搭配男女組合的模式。女航天員在中國載人航天任務中的重要性也將再次突顯。 繼劉洋伴隨“神九”升空之后,王亞平即將乘坐“神十”升空,這位從煙臺普通農家走出的“80后”“神女”,也將會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并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講授失重環境中的物理現象。此外,在“神十”飛行中,王亞平還將負責飛行器狀態監視、空間實驗、設備操控和乘組生活照料。 目前,天宮一號運行在預定的交會對接軌道上,狀態穩定,設備工作正常,推進劑等消耗性資源充足,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此前,針對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特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從提高參試設備安全性、可靠性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總體技術準備和崗位訓練,完成了任務設施設備的檢修檢測,培訓考核了各崗位人員。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有序進行。 首次應用性飛行:建空間站前的再次實驗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 所謂應用性飛行,是相對以驗證技術為主要目的試驗性飛行而言的。由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從神十任務開始進入了應用飛行階段。 “這是一次真正的應用性飛行,將實現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試驗飛行向應用性飛行的跨越。”曾多次擔負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總裝備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介紹說,所謂“應用性飛行”,就是執行正常的運輸任務,類似美國的航天飛機和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這就意味著,中國將擁有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據了解,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的任務都是為了驗證飛船自身的技術,神舟九號突破并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作為空間站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的能力。目前,神舟十號飛船的任務不再是試驗,而是將執行“太空班車”任務,為空間站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保障等。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為民表示,與“神九”相比,神舟十號主要是從實驗性向應用性的進一步驗證,相當于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入定型階段,為以后進一步開展空間實驗室研究和建造空間站奠定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稱,從神舟十號任務開始,神舟飛船和某型運載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是應用性飛行階段。我們現在可以提供一個功能完整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為在軌運行的載人空間設施往返輸送人員和物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研制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將為未來中國空間站運營和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科學實驗提供保障。”周建平表示,這是一次應用性飛行,也是對載人天地往返系統的又一次考核,可以獲得更多飛行試驗經驗,進一步考核天宮一號保障人生活的能力。 據悉,“神十”之后,中國將繼續開展空間實驗室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攻關,計劃發射空間實驗室、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進劑補加等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和科學實驗,為空間站建設進行技術準備。 詳解載人飛行任務:“神十”將繞飛“天宮” 在神舟九號任務完成近一年后,神舟十號即將再次飛天。根據任務計劃,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有四項:一是發射神舟十號飛船,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技術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二是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進行航天員空間環境適應性和空間操作工效研究,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航天器在軌維修等試驗,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四是進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并開展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完成組合體飛行后,飛船撤離并返回著陸場,天宮一號轉至長期運行軌道。 此外,“神十”還將視情開展飛船繞飛試驗。所謂“繞飛”就是指飛船可以繞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飛行,這是為將來空間站建設做準備。因為空間站可能有多個對接口,飛行器不一定從一個方向進行對接,要繞到另外一個口上去對接,所以就需要對繞飛的功能進行進一步考核。 根據任務安排,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飛行15天,比神舟九號增加兩天,其中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工作生活12天,發射交會對接段為兩天,飛船從天宮一號撤離后到返回為一天。此次任務將是飛船在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周建平透露,此次“神十”航天員不安排出艙任務。 目前,執行飛行任務的八大系統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航天員飛行乘組已按計劃完成了相關項目訓練,并針對飛行任務期間的空間科學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組織開展了專項地面模擬訓練,各項操作技能熟練,身體和心理狀態良好。 據了解,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后,會安排一個時段通過電視直播的形式向地面的公眾介紹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環境,并通過實驗操作講解微重力狀態下的物理現象等。同時,還會進行面向空間站的維修方面的試驗,并積累在軌道上的生活經驗。 附:神一到神十:升起中國夢 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至今,載人航天走過了從無人到有人,從航天員出艙到兩個航天器組合飛行等多個跨越。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志,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神舟一號 中國飛船揭開神秘面紗 發射: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后成功著陸。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考核了飛船重要的5項技術:艙段連接和分離技術、調姿和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和回收著陸技術。 神舟二號 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 發射:2001年1月10日1時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 雖然也是無人飛船,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 神舟三號 搭載特殊乘客“模擬人” 發射: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時54分 飛船上搭載了一個特殊乘客——“模擬人”,可以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脈搏、心跳、呼吸、飲食、排泄等等多種重要生理參數,為把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礎。 神舟四號 設計了8種救生模式 發射: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是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試驗涉及測控與通信、飛船和火箭、發射場、主著陸場和備用著陸場、航天員、陸地和海上應急救生等系統。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共設計了8種救生模式,以確保在不同階段若出現意外都能保證航天員安全返回,證明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已進入成熟期。 神舟五號 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 發射: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航天員:楊利偉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載入歷史的名冊。這一天,中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實現航天員單人單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也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當楊利偉經過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返回陸地后,邁出艙門面對歡呼人群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祖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也是我生命中最偉大的一天。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 發射:2005年10月12日09時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時33分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是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中國第一次將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執行本次航天飛行任務,在繞地球飛行76圈后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多人多天飛行。 神舟七號 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 發射: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又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像一個從水中慢慢上浮的潛水員,航天員翟志剛頭先腳后,出現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 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進入太空。“我已出艙,感覺良好。”這一刻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標志了中國突破空間出艙技術。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進行了19分35秒。期間,翟志剛與飛船一同飛過 9165公里。 神舟八號 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發射: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點32分 無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的關鍵。 神舟九號 航天員“開”飛船 發射: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點00分 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承載著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6月29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神九任務成功標志著我國已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九號”不僅為天上的目標飛行器送人送貨,還將“天宮一號”上的部分物品帶回來,是第一次全面實現天地往返運輸。神舟九號之前的載人航天,從發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動控制,不需要人手動干預,而“神舟九號”進行的是人控交會對接。如果說以前是航天員“坐飛船”的話,神九的航天員就是在“開飛船” 了。航天員要掌握飛船姿態和軌道的控制權,就如同開車,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神舟十號 從“試運行”到“正常運營” 發射: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神舟十號任務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進行應用性飛行。所謂應用性飛行,有些類似美國航天飛機和俄羅斯聯盟飛船,就是執行正常運輸任務。神舟飛船已經基本定型,神舟十號沒有新的大的技術變化,只做了一些小調整。 據介紹,從神五首次載人到神九,主要任務都是為了驗證飛船自身的技術,到神九突破和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作為空間站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的能力。目前,神舟飛船的任務不再是試驗自己,而是為天宮一號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保障,支持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進行科學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