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4日宣布,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發布會上表示,臨時稅率將維持6個月直到12月份,此后歐委會將決定是否對中國產的光伏產品征收永久性關稅,一旦征收,該關稅將持續5年。 光伏產業真得攤上事了,攤上大事了。實際上,中歐光伏業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早在去年7月份,歐洲光伏企業就開始向中國屢屢發難,先是向歐盟提起對華反傾銷的調查申請,此后,中國商務部與歐盟委員會展開多輪斡旋,其間,甚至驚動了國務院總理李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劇情可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遺憾的是,中方的強烈反對,包括中歐雙方的高層對話協商,都沒有阻擋住歐盟委員打響貿易戰的步伐。盡管目前是對中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但從種種跡象來看,中歐雙方回旋余地不大,前景并不樂觀,極有可對我國光伏產品征收永久性關稅。由于光伏產業,涉及到數百億美元的對歐出口,關系到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顯然,這場貿易戰,中方無疑損失慘重。 對歐盟貿易保護行為,國內輿論高度一致地譴責,極力地聲討。現在,我國政府已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這意味著,中歐貿易戰爭一旦打響,沒有贏家,最終會造成雙輸,甚至多輸局面。 當然,我們在積極應對光伏產業貿易肉搏戰的同時,不能總是怨天尤人,更應反躬自省。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府在光伏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越俎代庖,不按市場規律出牌,而是用行政之手,打造了各種同質化嚴重的“太陽城”與“光伏園”。正是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過度干預,光伏產業才陷入盲目發展的態勢。政府偏愛,雖能做大,但不能做強。從美國克林頓時代的癌癥研究,到日本從電子時代向智能時代的轉變,凡是政府插手的市場,都沒有擺脫從虛胖走向死亡的宿命。 從表面看,光伏產業屬于高科技的范疇,但實際上,光伏行業,既是低端的外貿模式,也是高科技的勞動力出售者。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三頭靠外”,一是生產材料晶體硅,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主要生產設備,也是依靠國外進口;三是生產出來的光伏產品,主要靠國外市場來消化。顯然,我們的光伏產業,仍然扮演著為國外制造業打工的角色。光伏產業面臨的窘境,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向國外廉價傾銷產品,永遠沒有主動權,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定價權,到頭來,也難以擁有市場準入權。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下,無論是技術壁壘,還是綠色壁壘,都會給我國的制造業帶來致命傷害。 此次歐盟祭起反傾銷稅的大棒,短期無疑將給中國光伏業帶來巨大陣痛,但長期來看,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不僅可能讓市場決定優勝劣汰,淘汰過剩產能,也可以讓政府痛定思痛,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之手,更能幫助中國早日擺脫打工仔的陪襯角色,避免尚德式的悲劇再次發生。(中金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