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光—熱—電轉換方式,另一種是光—電直接轉換方式。我們通常說的光伏都是指后一種方式。傳統概念里,電池是個儲存電力的儲能單元,在光伏行業里,電池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單元,簡稱為光伏電池。 光伏是光生伏特(Photovoltaic)的簡稱,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光、伏特和電氣的。伏特來源于意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伏特的名字,為紀念他后人將“伏特”作為電壓的單位使用。 光生伏特效應就是光電效應,是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于1887年發現的。光電效應就是太陽能電池工作的基本機理:太陽光照在半導體P-N結上,形成新的空穴-電子對,在P-N結電場的作用下,光生空穴由N區流向P區,光生電子由P區流向N區,接通電路后就形成電流。從發現光電效應到可以大規模地制造商業用光伏電池,人類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光伏發電的最核心的器件是太陽能電池,電池的轉化效率、生產成本決定了它的市場前景、制造者的利潤,以及最后環節-電站業主的投資回報期。在其發展的100多年里,基礎研究和技術進步都起到了積極推進的作用,至今為止,太陽能電池的基本結構和機理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1.晶硅太陽能電池 晶硅太陽能電池是目前發展最成熟、商業化程度最高、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被稱為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晶硅電池按照基材的類別分為:單晶硅電池和多晶硅電池。單晶硅電池轉換效率最高。但由于受單晶硅材料價格及相應的繁瑣的電池工藝影響,,致使單晶硅成本價格居高不下。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略低,但制造成本也較低,對于普通商業客戶來說,具有更好的性價比。因此相對來說市場份額更大。 2.薄膜太陽能電池 和晶硅電池基于硅片不同,薄膜電池是基于玻璃基板。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生產材料的成本比晶硅電池要更低。它被稱為第二代太陽能電池。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玻璃基板上生成一層半導體薄膜,產生光電效應。根據半導體材料的不同,分為:硅基薄膜太陽電池、化合物薄膜太陽電池(含Ⅱ-Ⅵ族:碲化鎘-CdTe,以及擴展Ⅱ-Ⅵ族:銅銦鎵硒-CIGS,銅鋅錫琉-CZTS等)、有機和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薄膜太陽電池原材料成本低,便于大面積、自動化高效生產,更適合用于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缺點是轉換效率約只有晶硅電池的一半。如果能進一步解決穩定性及提高轉換率,未來預期會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3.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受到光吸收、載流子輸運、載流子收集的限制。由于常規半導體電池只能轉換接近和高于帶隙能量的光子,對可見太陽光譜能量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充分利用太陽能的全光譜,是突破瓶頸的關鍵。第三代太陽能電池就是這些具有新材料和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統稱。已經提出的第三代太陽電池主要有疊層太陽電池、多帶隙太陽電池和熱載流子太陽電池等。 二、光伏技術發展戰略目標和產業技術路線圖 晶硅電池發展的趨勢是低成本高效率,這是光伏技術的發展方向。低成本的實現途徑包括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及組件壽命提升三方面。效率的提高依賴工藝的改進、材料的改進及電池結構的改進。成本的下降依賴于現有材料成本的下降、工藝的簡化及新材料的開發。組件壽命的提升依賴于組件封裝材料及封裝工藝的改善。因而,晶體硅電池發電的平價上網時間表除了與產業規模的擴大有關外,最重要的依賴于產業技術(包括設備和原材料)的改進。 僅靠工藝水平的改進對電池效率的提升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電池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將依賴新結構、新工藝的建立。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新結構電池包括PERL選擇性發射極電池、HIT異質結電池、IBC背面主柵電池及N型電池等。這些電池結構采用不同的技術途徑解決了電池的柵線細化、選擇性擴散、表面鈍化等問題,可以將電池產業化效率提升2~3個百分點。2001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研發的PERL高效單晶硅電池效率達到25%,接近理論值,是迄今為止的最高記錄。 薄膜電池因其發展歷程較短顯現如下缺點:效率低、制造技術與相應設備不夠完善、開發經驗不足。需要加大研發力度,從器件結構到襯底基材、大面積、均勻、高性能的沉積技術的改進,以及新型互連、集成型模塊,卷對卷的制造和包裝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和提高,以便能夠成為可與晶硅電池相媲美的光伏電源形式。當前發展起來的薄膜電池,各有各自的優缺點。CdTe因其工藝簡單,轉換效率達到12%,最短只需8個月的能源回收期,具有最低的成本優勢,因而美國First Solar在薄膜電池市場上具有最大份額。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NREL)保持小面積碲化鎘電池的最高效率紀錄16.5%。但是從中長期前景來看,還很難預測到底哪種薄膜技術將最終勝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市場的啟動,將為薄膜電池產業打開新的市場藍海。 第三代電池太陽能電池目前還尚處于基礎研究階段。主要概念是尋找全新的電池結構和制造工藝,通過開發活性層來實現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可以很好地與太陽能光譜匹配或者調整攝入的太陽能光譜。這些技術是建立在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量子阱、量子線和量子點就是活性層引入的結構的例子。其市場前景取決于新技術能否降低制造成本實現大規模量產,這需要投入相當可觀的中期和長期基礎和應用研發。它代表著太陽能電池的未來發展方向。 幾十年來圍繞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各種研究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表現在電池效率不斷提高(單晶硅電池的實驗室效率已經從50 年代的6% 提高到目前的24.7%,商業化電池在近20年內提升了相對50%的效率)、硅片厚度持續降低、產業化技術不斷改進等方面,對降低光伏發電成本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各國光伏研究機構和生產商不斷改善現有技術,開發新技術。他們根據自己的技術實力和科研回報的期望,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路徑,共同促進光伏技術的不斷進步。 圖1光伏產業技術路線圖,展示了不同光伏技術的發展狀況及前景(來源:IEA) 圖1:光伏產業技術路線圖 國際能源機構(IEA)2010年公布了典型商業平板組件電池的發展戰略目標。電池效率期望能從2010年的16%增長到2030年的25%,2050年增長到40%。隨著能源和材料在制造業的使用更加高效,光伏系統能源回收期的時間會不斷縮短的。預計能源回收期會從2010年的兩年降低到2030年的0.75年,到2050年會下降到0.5年。使用壽命期望從25年增加到40年。(見表一)。 IEA指出,未來10年對于各國政府出臺有效的政策以促進太陽能發電的發展至關重要。擁有豐富太陽能資源的地區需要在適當時間出臺著眼長遠、可預計的太陽能激勵措施來維持早期的部署和研發經費,保證對研究、開發和示范工作的長期資金投入,不斷提高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競爭力,早日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這將開啟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應用的一個嶄新時代。(太陽能光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