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PM2.5已成為全民環保公敵,而有另一種隱秘的空氣污染,正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這就是車內空氣污染。它的危害性并不低于PM2.5,而整個社會對其認識和防治才剛剛開始。 “禍根”在汽車生產過程已種下 有不少權威檢測數據揭露出車內空氣污染的嚴重性。如深圳消委會曾參考《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對車內空氣的檢測試驗結果顯示,83.3%的送檢車輛車內空氣質量不合格。中國科學院所屬中科理化環境分析研究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車內空氣中所含的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比室內平均超標30%,菌落總數平均超標77.65%。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檢測數據顯示,近七成車輛車內空氣質量不達標。 “有數據顯示,車內空氣有毒氣體的超標,對人體的損害遠超于空氣污染及PM2.5,消費者身在其中無異于在‘吸毒’。”今年早些時候,在沃爾沃汽車舉行的一場車內空氣質量研討會上,南京消費者協會秘書長錢立根直陳車內空氣污染還沒有引起公眾足夠的重視。 據呼吸醫學專家介紹,車內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學物質、微生物、電磁輻射污染、噪音等四大類,如化學物質最主要是由汽車零部件和黏合劑產生,如真皮座椅中用了黏合劑可能造成苯含量偏高,假如車座不合格,苯含量高嚴重的可能會引起骨髓異質,造成白血病這種比較大的危害。 專家還指出,車內空氣質量污染的“禍根”多在車輛生產過程中已經種下,在汽車使用過程中很難消除。 今年3月開始實施評價指南 在此前,車內空氣污染一直沒有專門的評價標準,今年3月,環保部和國家質檢總局共同出臺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才填補了國內機動車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空白。至此,健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車內空氣評價指標,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 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副司長許新建介紹,《指南》對于認定車內空氣質量,促進綠色環保的技術、配件、原料的有效推廣,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它一方面可以為汽車內空氣質量監督檢測提供科學的標準和依據,有利于敦促汽車生產廠商更加注重車內裝飾材料的質量,采用更環保的材料。另外,也有利于對進口汽車的車內空氣質量控制。 但這一指南并不是強制性標準。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董祝禮認為,汽車生產企業應對車內污染應承擔第一責任。一流企業做標準,在《指南》上升為強制性標準之前,汽車制造廠商都應當盡快提高生產標準、改良生產工藝、使用綠色環保的材料,確保產品環保、安全,共同推進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不斷提高,推動此標準逐步上升為強制性標準。 評價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 錢立根還指出,《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中的檢測指標限值要求較低,不僅采用了室內空氣標準的上限水平,而且也沒有歐盟、北美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嚴格。比如,根據德國制訂的車內環境標準,甲醛含量不能超過0.08毫克/立方米,而我國標準是不能超過0.10毫克/立方米。另外,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檢測機構不夠完善,許多地方還是空白。 董祝禮也認為,相關部門應逐步完善車內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管理措施。車內空氣質量檢測評價方法應當全面關注汽車各種狀況下的空氣質量,既要包括門、窗、進風口和發動機、空調等設備的靜止狀態,也要包括汽車處于行駛狀態時,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同時,也要注意探索建立和完善汽車的零部件和內飾材料使用的法律法規,逐步將汽車生產所使用的材料納入到評價和申報體系中,確保所使用的配件和內飾材料的綠色環保。探索車內空氣污染標準與生產準入掛鉤,堵住污染物產生的源頭。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