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光伏制造企業來說,2012年真是“苦逼”的一年。 繼美國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作出“雙反”初裁后,歐盟也對中國太陽能產業揮舞了反傾銷“大棒”,在噩夢中還未清醒之際,印度也宣布收到業界對中國及其臺灣等多個國家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很明顯的是,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正面臨越來越惡化的國際市場環境。 那么,這一年,中國光伏經歷了怎樣惡劣的市場環境呢? 美對華反補貼初裁 北京時間3月21日凌晨,在連續三次推遲之后,美國商務部宣布了針對我國光伏電池企業反補貼的初裁結果,以“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商或供應商接受了中國政府不公平補貼”為由,決定對這些產品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征稅由光伏電池擴至光伏組件。其中,尚德電力的光伏反補貼稅率為2.9%,天合光能的有關稅率為4.73%,其他中國公司的光伏反補貼稅率為3.61%。 這是美國太陽能世界公司以及6家美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廠家在去年指責中國的太陽能板生產商獲得在中國政府的補貼,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幫助他們的產品向美國出口。他們提出了反補貼、反傾銷貿易訴訟,要求美國商務部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太陽能板等產品要征收100%關稅。 美對華光伏產品征反傾銷稅 第二只靴子終于落下。相比于前一次的“象征性懲罰”,美國商務部昨日公布的反傾銷稅裁定結果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可謂一記重擊。 美國商務部于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發表聲明稱,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到250%的反傾銷稅,而該反傾銷稅將會疊加在之前因為接受中國政府不公平補貼而征收的4.73%的關稅之上。 其中,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被處以31.22%的反傾銷稅,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被處以31.14%的反傾銷稅,其他中國公司被處以31.18%至249.96%不等的反傾銷稅。 據一般市場數據顯示,國內龍頭光伏企業目前在美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約為0.75美元,而美國市場目前平均價格為0.97美元,稅收成本增加30%便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在基本美國無立足之地。 統計數據顯示,在此之前,美國市場占中國光伏企業年出貨量的約20%,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則超過50%。 根據美國貿易救濟案處理程序,如果屆時做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要在今年11月下旬做出肯定性終裁,之后美國商務部才能下令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有90天的追溯期。由于美國光伏產業對于中國為順差,為應對美國的雙反裁決,國內多晶硅廠商打算積極推進對美多晶硅的雙反調查,如果裁決成立,這將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歐盟的反傾銷 歐盟委員會9月6日發布公告,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正式發起反傾銷調查。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有關歐盟是否進行光伏反傾銷立案的猜想終于水落石出。這起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的案件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 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稱,反傾銷調查的產品為光伏組件、硅片、電池等,范圍較美國有所擴大,國內數百家企業牽涉其中。按照反傾銷的程序,歐盟下一步將會根據企業規模、出口數量、出口金額等選舉抽樣企業,這些抽樣企業將會享有單獨的反傾銷稅率。 英利法務總監陳卓稱,按照出貨量,英利應該是對歐洲出口規模最大的企業,因此很有可能成為抽樣企業之一。英利也在立案消息發布之后,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我們將密切配合歐盟委員會的調查,證明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不存在傾銷行為”。 過去歐洲選取抽樣企業一般是2至3家企業,不過,陳卓稱目前得到的消息是,歐盟此次可能會選擇5至6家企業作為應訴企業。 這與中國光伏產品涉及規模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售了約210億歐元(合264.7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組件至歐洲,占據了歐洲約60%市場。歐洲的光伏市場在全球占比約為50%至60%,去年同樣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的美國在全球占比僅10%,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意義遠遠大于美國。 弘亞世代分析師張虹稱,歐盟反傾銷稅率一向較高,多在50%-60%左右,當前預測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率也會較高。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歐盟既然選擇了美國作為參照國來裁定是否傾銷以及相應的反傾銷稅率,預計稅率將會高于美國初裁制定的30%。 印度的跟隨 在美歐相繼向中國光伏產業揮動反傾銷“大棒”之后,印度近日也宣布收到業界對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太陽能電池板反傾銷調查申請。對仍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印度反傾銷局稱,9月12日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塬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業內人士表示,印度的本土太陽能制造業并不發達,其國內的光伏市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該國希望限制進口太陽能電池及組件,但卻又希望外資去該國設廠,以帶動其經濟。其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雖然也會給國內光伏產業帶來影響,但因印度市場本身規模較歐美小,此次反傾銷調查對中國產業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印度將產自馬來西亞、中國臺北等地的光伏電池也加入到反傾銷調查的對象,表明其決心很堅決,規避了一些企業繞道進入的情形。 此前,大陸一些光伏企業已開始籌劃到中國臺灣地區設廠或采用中國臺灣地區組件以規避海外“反傾銷”。如超日太陽近日就公告稱,公司使用中國臺灣地區電池片的光伏組件于近日取得美國ETL認證,已可銷往美國市場,這意味著公司通過采購境外第三方電池片加工成組件銷往美國合作伙伴將不受美國“雙反”的限制。 中國企業應對“雙反”的三大招數 自從5月17日美國初步裁定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一個月中,中國的光伏企業也在積極尋求對策應對雙反。從目前企業應對的策略來看,主要包括尋找臺灣等代工廠、海外設廠以及在美提價進行關稅轉移。 策略之一:代工 反傾銷稅裁定一經出臺,就有業內人士發現出口美國的中國太陽板制造商的第一條路,就是在臺灣等不受反傾銷波及的地區尋找代工廠,進行硅片、太陽能電池,乃至太陽能組件的制造。這也就造就了近一個月一來,臺灣的電池價格有水漲船高的態勢。 臺灣太陽能廠商2012年5月營收紛紛出爐,根據TrendForce旗下新能源分析部門EnergyTrend指出,臺廠5月份普遍出貨狀況理想,產能仍維持在八成以上,電池廠也因美國反傾銷初判定案持續接獲內地廠商代工訂單,并借機將現貨報價緩步小幅調漲,連帶激勵矽外延片產品售價走揚。 策略之二:提價 減少懲罰性關稅對企業造成影響的另一個選擇是轉嫁成本,太陽能電池標桿性制造商尚德電力日前就已上調其在美國銷售的組件價格,以降低美國雙反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 晶科能源控股也認為,美國市場的太陽能電池板價格短期將上漲,但有一定的滯后性,因為美國上半年安裝量需求旺盛。 策略之三:海外設廠 除了代工和轉嫁成本之外,為了規避美國反傾銷案最終裁定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征收反傾銷稅和歐洲地區有可能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的風險,海外設廠似乎是一些中國資金較為雄厚的企業的選擇。 晶澳太陽能日前宣布,在美國商務部對關稅的最終裁決不利公司產品出后后,可能在海外設廠,規避美國反傾銷稅。事實上,晶澳太陽能很早就進行相應對策的準備,探索在中國境外設立工廠的可能性在2011年Q3就已經開始,從今年第一季度度起出口至美國的大部分產品都不在中國生產。 中國光伏的三大困局和六大危機 三大困局 困局一:產能過剩、價格暴跌帶動行業整體利潤嚴重下滑。 從2011年至今,產能過剩導致太陽能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多晶硅價格從去年年初的70-8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20-30美金/公斤,太陽能組件價格從去年的1.7美元/瓦降至今年年中的0.85美元/瓦,行業整體毛利率不足10%。 利潤空間也是大幅縮水,多家公司去年年報顯示,許多大型光伏企業都陷入虧損,虧損最多的達1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仍不樂觀,從企業公布的一季度財報來看,最大的虧損在1.85億美元。 業內一家公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公司產品的出口價格下降了50%,雖然出口量還能基本維持,但企業電池組件的利潤已經下降了150%以上,基本只能是保本經營。 困局二:競爭激烈、需求減少,出口市場業績不佳。 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今年國外光伏產品需求明顯減少,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也大幅下滑。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光伏電池組件出口總額94.48億美元,同比下降34%,與過去100%的速度相比明顯下滑。 其中,今年上半年光伏組件出口歐盟下降40.77%,以往我國對歐洲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額的73%,今年也同比下滑了3.3%。 另外,今年1-6月我國光伏組件對美出口雖有5.18%的增長,但逐月分析發現,1月份對美還有156%出口增速,到6月已無增長,反而下滑54%。 困局三:外圍環境惡化,資金鏈嚴重短缺。 有企業表示越大型的企業承擔的風險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大,更容易陷入資金困境。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高丹楓說,小企業只做產業鏈的其中一個環節,資金需求相對小,風險較校而大企業是上下游產業鏈全覆蓋,公司規模要求大量資金流,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像江西賽維、無錫尚德現在就遇到了大麻煩。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主任陳惠清則表示,國外需求無力、價格暴跌導致企業的出口業績不佳,可用現金流銳減,再加上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光伏的熱情減退,致使全行業面臨資金鏈條緊張甚至斷裂的危險。 六大危機 其中歸納出六大危機,顯示中國太陽能產業在這波生存戰,恐難以全身而退。 業內專家分析,這六大危機包括:一、過度依賴政府補貼;二、研究技術匱乏又迅速擴建;三、產能過剩且庫存過高;四、回收帳款延后導致資金危機;五、設備老化造成固定資產回收困難;六、美國與歐盟接連提出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恐喪失海外市場等。 過去基于發展政策,各地方政府視太陽能為招商寵兒,免費提供土地與電價補貼、低息貸款等措施的后遺癥就是,導致太陽能企業過度依賴政府。 此外,受歐債危機影響,許多企業延后付款時間,使得部分太陽能企業已將付款期限從120天拉長到180天。根據統計,目前如英利、尚德、阿特斯、賽維、天合等大陸國內的太陽能龍頭企業,每年都有300多億元貸款,資產負債率高達80%,大約有上兆元資金存在嚴重的壞帳風險。 去年全球太陽能需求僅27.6GW(10億瓦),但全球產能卻達50GW,其中,中國就占了30GW。產能過剩和高庫存,導致太陽能產品價格狂跌也為企業帶來沈重壓力。 產業的崩盤,也導致悲劇。上月初,浙江誠興太陽能科技公司總經理李飛,因對保企業攜款逃跑,李飛跳樓自殺,落得最悲慘的太陽能企業老板之名,也讓業界不勝唏噓。 整合的路依然難走 對光伏行業來說,歐洲無疑是目前最主要的市場,在全球光伏市場份額中占比高達70%,加上美國,全球超過80%的光伏市場已經對中國光伏企業關上了大門。對于超過九成產品用于出口,且原本就產能過剩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除減產過冬外,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顯得格外急迫。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加快國內光伏市場開發步伐是明智之選,通過上馬光伏發電站項目、提高科技研發投入是當務之急,企業可通過這種方式贏得“喘息之機”。不過,他同時指出,雖然為鼓勵國內光伏市場的快速發展,工信部印發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裝機容量目標由21GW上調到了40GW,但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 《規劃》中提到:“推動資源整合,鼓勵企業集約化開發經營,支持生產成本低、競爭力強的企業兼并改造生產經營不佳的光伏企業! 而自美國雙反調查以來,眾多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行業整合勢在必行。但時至今日,因為種種原因,中國光伏企業尚未出現能影響到行業格局的整合案例,光伏巨頭們依然各自在困境下苦苦支撐。 行業分析師張帥在其研報中指出,雖然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并未立案,但其反傾銷調查范圍與美國相比,在電池片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硅片、晶體硅組件等產品,假如最終裁決傾銷行為成立并征收懲罰性關稅,由于國內光伏組件類企業對歐盟出口超過總銷售額的六成,若稅率水平與美國相當,則造成的不利影響將大大超過美國雙反。 蕭函預計,行業洗牌或在下半年逐漸上演,結構整合是大勢所趨。 對于寒冬中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裁員、減產僅是權宜之計!兑巹潯分赋觯ㄟ^整合行業資源,提升自身生產工藝和研發實力,降低產品成本才是擺在面前的主要任務。 來源:太陽能光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