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強-雜談 職業的本性,對所有還沒有深入了解的,一旦有機會都很想身體力行的去了解一下。本次臺灣之行,頗有些觸類旁通的感受。 來到臺灣,第一感受,是到了香港。街道干凈,兩邊的建筑十分舊卻不臟。大大的招牌,也是繁體字。 第二感受,服務太到位了,完全實現了空間的服務對接。絕對讓你感覺到一種安心。東航不肯讓我把箱子帶上飛機,我說托運要壞的。真烏鴉,再看到箱子時,果真摔裂開了。找到臺灣的東航服務代理中華航空,仔細分析了一下,告知,現金賠付300,不太劃算。如果修,時間上應該剛好來得及。我說300可以了,人家備注了一下,臺幣。暈倒。無奈選擇了修,也很想看看在國內只能丟掉的會修成什么樣?結果,人家一個電話到了維修公司,告知到我入住的酒店去拿箱子。等到我到了酒店。前臺看到我的名字,告知機場打來電話,說您的箱子要維修,這個是機場聯系人,這個是維修聯系人,您箱子騰空后可以放在我們前臺,我們代為處理。修好后,我們會接收,并給您訊息。當服務達到可以空間對接程度,我不僅慨嘆,我們確實還有差距。 第三感受,還是服務,完全實現了有求必應,而不去分是否是自己的本職工作。第二天一早,我去買高鐵票,當我問及下了高鐵,到達目的地還需要多長時間時,售票員拿起電話幫我去查詢,之后再告知我。如果是在國內,即使是上海,我們知道大部分會得到什么答案。 第四感受,真的還是服務,自己沒有的也要告訴你哪里有。當我去匯豐換些臺幣。當被告知,如果不是這里取出的人民幣,是無法兌換的。但是,保安卻詳細的告訴我到隔著第五間的臺灣銀行可以兌換。以量化的精確,加上服務的到位,讓即使一個陌生人也能夠順利的辦成很多事情。 有時候在想,服務的品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可以感受到,臺灣的服務不是做作裝出來的,不是被要求出來的,不是被培訓出來的,而是一種處處細節的融為一體的點點滴滴。 這里突發一個idea,國內根本不要辦什么培訓了。哪家企業真的想提高自己的服務品質,你就派一個團隊,到臺灣來,不用刻意花錢去學,就到處看,到處被服務,回來再用同樣的方式去服務他們的客戶,那效用可想而知。 服務品質到底是如何進化的? 和國民素質有關么?——那就是承認我們素質太低? 和物質積累有關么?——那就是承認我們太窮?或者是國富民窮? 和學校教育有關么?——我們也學《思想道德》呀? 或者是我們“富人”素質太低,素質高的人“太窮”,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