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上個月將一輛重達近一噸的火星科學實驗室成功送至火星表面,這臺行星化學實驗室將尋找火星生命的線索以及現在是否存在生命等問題。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火星可能已經被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污染,這些微小的生物通過未經完全消毒的探測器抵達了火星。![]() ![]() 到目前為止,美國、前蘇聯以及歐洲共發射了十多個火星探測器計劃登陸火星表面進行探索,其中不乏墜毀在火星表面的探測器,比如歐洲空間局的“獵兔犬2號火星探測器”就在2003年底墜毀在火星表面。前往火星的探測器按標準程序應該被完全消毒才能離開地球,但是否每一個火星探測器都嚴格按程序將一切微生物殺死呢? 如果我們確定火星已經被來自地球的生物污染,那么這將打開一個天體生物的潘多拉盒子,我們似乎在扮演著一個上帝的角色,無意間將生命的種子播撒到另一個星球上,然而這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是否會突變為一種新型的生物體而適應火星的外星環境呢?我們有理由擔心行星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微生物污染”的問題,比如在2006年,有報道稱在一個已經通過紫外消毒的宇宙飛船上發現了仍然健康的芽孢桿菌。 向火星發送探測器時可能攜帶的地球微生物將成為科學實驗的最大一次意外事件,這也意味著我們在另外一個星球測試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地球早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窗口。根據賴斯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珍妮特·西范爾特(Janet Siefert)介紹:“我們已經從巖石的年代記錄中發現復雜的生命具有驚人的復蘇能力,盡管它們一再徘徊于覆滅的邊緣,但從來沒有在適應新環境過程中失敗。”我們相信一旦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抵達火星,它們將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生存。 在以往對化石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生命體可最低限度勉強維持生命,超出了科學家們設想的種種可能性,它們可以通過變異積累適應環境的遺傳序列,迅速適應陌生的環境。但是,這些微生物能抵御住火星干燥、強烈輻射的環境嗎?在2012年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驗證微生物是否能適應類似火星的環境條件,結果顯示微生物通過自身的適應改變以應對冰凍,缺少氧氣、水分的環境,但最終這些微生物還是滅亡了。 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抵達火星后,可能迅速進行大量繁殖,群落數量出現快速增加,依靠大量的隔代基因突變來篩選有利于適應環境的基因,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出現能適應火星環境的遺傳特性。假如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抵達火星并成功適合火星環境,研究人員認為它們的外表將出現徹底的變化,這將是一個真實版的《創世紀II》(Genesis II),意味著一種新的外星生物誕生。 地球微生物導致火星出現新的物種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個結論:火星上已經存在生命,這些不同形式的生命可能與地球的生命在同一時間出現,并具有遺傳上敏捷性,可迅速適應干燥的火星環境。因此,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可能與火星上已經存在的不同形式有機體進行資源爭奪,形成一個來自兩個不同星球、不同生命形式的奇特生物圈。地球微生物污染火星環境可能不是我們在道德上想要進行的實驗,但這或將會得到一個空前的結果。 晚報訊 昨天,以“火星探測”為主題的院士沙龍在科學會堂舉行。多位院士在沙龍上提出,在我國的火星探測工程中,應包含“改造火星環境”項目。因為在太陽系中,火星是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行星,通過改造,把它變成一個“宜居星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火星探測熱潮。今年8月6日,美國“好奇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展開為期兩年的探測任務。此外,歐盟、日本、印度也都有發射火星探測器的計劃。據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火星與地球十分相似。它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47分鐘,與地球基本一致;它的自轉軸也是傾斜的,從而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區分;它有大氣層,不過比較稀薄,是地球大氣的1/160,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它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40%不到;在所有行星中,火星的溫度也與地球最接近,最高溫度在20℃左右,平均溫度為零下60℃—70℃。 歐陽院士認為,由于火星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改造火星是可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改造項目,是提高火星的溫度,改造它的大氣層。這個項目估計要花費200年時間。雖然十分漫長,但火星改造是值得的,因為人類應該有一個“第二棲息地”,作為危險避難、保留人種、人口輸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