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國光伏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 美國“雙反”,已經讓曾經一度瘋狂的中國光伏產業焦頭爛額;近期歐盟又意欲“雙反”,更是讓眼下捉襟見肘的中國光伏業雪上加霜。 自去年10月美國7家光伏企業向政府提出“雙反”申請以來,中國企業就像是在刀山火海中煎熬,輾轉反側了快一年。而繼美國 “雙反”調查的初審結果公布之后, 一份由德國企業SolarWorld發起地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申訴,于7月24日正式提交歐盟。 據了解,目前美國約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10%左右,而歐洲市場份額高達70%。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一旦歐盟決定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對中國光伏業無疑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 “雙反”事發:2011年10月,美SolarWorld等7家光伏企業向美政府申請,要求美國商務部向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超過100%的關稅; 調查立案:2011年11月,美商務部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發起“雙反”調查,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 初裁認定:2012年3月,美商務部做出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9%-4.73%不等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 初審結果:2012年5月,美商務部公布初裁結果,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 歐盟“雙反”:2012年7月,德國企業又向歐盟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而歐盟將有45天研究時間,再宣布立案與否; 終裁宣判:2012年10月,據相關法律程序,美國商務部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做出反傾銷終裁。 。。。。。。 【劇情詳讀】 1、“雙反”事發 時至2011年,多晶硅占據全球產能約60%,硅片產能約為70%,多晶硅電池產量近70%,組件產能約占到70%,在整條光伏產業鏈中的巨大優勢,讓整個世界的光伏業界都感受到來自中國光伏企業的沖擊。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10月19日,由美國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公司牽頭的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貿易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展開“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共涉及75家中國企業。 文件顯示,包括尚德、英利、晶科能源、常州天合光能、韓華、晶澳及LDK等紐約上市的中國企業,悉數為反傾銷目標;尚品、天威、東營光伏等小公司同樣被點了名。 此外,以主業出名的公司如萬向太陽能、正泰太陽能及杉杉公司等也被提及。文件不僅公布了企業名稱,電話號碼、住址及網址、郵箱等也都被公布。 美國“雙反”調查 美國企業在文件中指出,在考慮本土企業是否受進口產品沖擊時,應重點考慮進口商品的總體數量。文件表示,在“數以百億元”的(中國)政府財政政策刺激下,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非常快。2008年到2011年,大部分中國光伏企業都出口產品,同時它們在美銷量也在增加,2010年同比曾上升157%。而今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光伏組件量,相當于2010年全年出口量,2011年前8個月,出口超過4460萬片組件。 美國競爭對手憂慮中國產品價格。文件中,它們要求政府考慮一下,中國產品價格對美國本土類似產品的影響。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聯盟表示,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盡管美國進口需求很強勁,但中國企業在美銷售的光伏產品價格,一年內下降了40%。它強調,這抑制了美國公司的銷量,損害了當地光伏行業的利益。 2、調查立案 美國商務部2011年11月9日發布公告,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這是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首次發起“雙反”調查。 公告稱,接受調查的具體產品為中國輸美晶體硅光伏電池、模塊、層壓板、面板及建筑一體化材料等,不論是部分或完全組裝為其它產品。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總值逾15億美元,較2009年總值翻了一番。 按照公告所列日程,展開“雙反”調查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定12月5日前后進行初裁,如果認定對美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商務部將繼續進行調查,直至2012年1月和3月分別初裁是否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反補貼和反傾銷關稅。 美國總統奧巴馬(圖) 此前,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11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強硬表態:中國能源公司的貿易行為存在“問題”,其支持美國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國的光伏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訴求。3、初裁認定 2012年3月19日, 美商務部做出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9%-4.73%不等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 在連續三次推遲之后,美國商務部于當地時間3月19日作出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的反補貼初裁,稱中國政府對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提供補貼,美將對中國強制應訴企業尚德電力和天合光能生產的電池及組件分別征收稅率為2.9%和4.73%的反補貼稅(其他涉案企業稅率為3.61%)。 中美光伏貿易陷入“混亂”,源于德國企業“從中作梗”,去年10月19日,德國光伏巨頭SolarWorld的美國分公司等七家光伏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正式提出,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申請。美國商務部于去年11月8日正式立案,此后,美國商務部以案件特別復雜為由,先后三次推遲出臺結果的發布。 據預測,美國商務部將于6月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稅的最終裁定。而在反補貼稅生效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還需證明美國光伏企業確實受到了中國光伏產品的侵害。 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價值大幅增長至31.2億美元,而美國太陽能市場出現分化的趨勢,因供應過剩,美國當地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陷入產品價格暴跌的困境。 2012年總統大選將至,美國總統奧巴馬面對中國競爭和清潔能源政策遭到了共和黨競爭對手的批評。奧巴馬在當周三訪問Sempra Energy(SRE)公司位于美國內華達州的一家太陽能工廠。 中國商務部批評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調查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而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和他們在美國的客戶警告稱征收反傾銷稅將導致部分美國消費者承擔經濟損失,而部分工人還將失業。 據OFweek太陽能光伏網了解,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和中國其他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均否認向美國傾銷了太陽能電池板并接受了不公平的政府補貼。 有數據表明,2010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光伏產品價值為12億美元;2011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光伏產品約為19.5億美元,若2012年仍維持此出口數據,僅反補貼一項,中國企業即需多支付至少4.45億人民幣。 按照美國相關法律程序,在此次公布反補貼稅率的初步裁定之后,美國商務部計劃于2012年5月16日公布反傾銷稅率的初步裁定。同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在進行相關調查,預計于2012年底之前完成。在此之前,針對反補貼和反傾銷所執行的稅率均為臨時性稅率。 4、初審結果 美國商務部5月18日發布對中國出口美國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美國計劃對不同的制造商征收31.14%到249.96%的高額反傾銷關稅。據稱,美國商務部將于今年10月份對這一結果做出最終裁決。 據報道,天合光能和尚德的反傾銷稅率分別為31.14%和31.22%,另外59家牽扯美國雙反調查并提出請愿的公司反傾銷稅率為31.18%,其中包括:英利綠色能源、賽維LDK、阿特斯太陽能、韓華太陽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能源等。而其他中國電池制造商將面臨249.94%的高額反傾銷關稅。 當然,這目前還只是初審,還不是最終結果,但如果最后終審也成立,反傾銷稅將可向前追溯90天,至2月或3月。 征收高額反傾銷關稅 美國商務部同時公布,擬于10月9日就本案作出反傾銷終裁,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擬于11月23日作出損害終裁。如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均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商務部將于11月30日發布反傾銷稅令。同時,中國對美國的多晶硅和設備的雙反也同時在進行中,中美雙方在光伏上的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認為,此次初審結果的出臺略超市場預期。美方曾宣布“雙反”的終裁結果預計在今年的7月發布,實際上也有可能推遲至9月份。今年3月份的反補貼稅率初裁范圍在2.9%-4.73%,至此如果終審也成立,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在美國將徹底喪失價格優勢。隨著德國、意大利這些成熟光伏市場需求的萎縮,美國將成為新興市場的主力之一。就目前而言,全球光伏市場仍然集中在德國,2011年德國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7.5GW,而美國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6GW,增速分別為1.21%與77.78%。而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國主要以德國為主。因此相對來說,業內更擔心德國乃至歐洲效法美國“雙反”。 5、歐盟“雙反” 繼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的初審結果以來, 德國企業SolarWorld于7月24日一紙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正式遞交歐盟。由于歐盟占到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七成以上份額,比美國更關涉到中國光伏行業的生死存亡,使得步入寒冬期的中國光伏行業面臨更大的挑戰。 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共出口價值358億美元的太陽能板,其中出口至歐盟市場的比例占60%以上。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一旦歐盟決定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對中國光伏界無疑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 中歐“雙反”事發 這是德國企業SolarWorld繼2011年10月美國“雙反”調查后,第二次舉起了對中國“反侵銷”和“反補貼”大旗。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光伏產業陷入低谷,歐盟本土的光伏組件商經營慘淡,倒閉成潮,當地企業卻把責任推托為“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 而提出申訴的德國企業SolarWorld首席執行官弗蘭克·阿斯貝克(Frank Asbeck)稱,同樣處于虧損的中國企業因有來自政府的支持,能將中國產品傾銷到歐洲市場。因此SolarWorld向歐盟委員會的訴求中提出,中國企業在歐洲銷售的光伏產品價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為了主導歐洲光伏市場,因此要求歐盟委員會向美國一樣對進口的中國光伏電池征收懲罰性關稅——“反傾銷”。 針對此次SolarWorld提出的申訴,歐盟將有45天研究時間,再宣布立案與否。 6、終裁宣判 2012年10月,據相關法律程序,美國商務部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做出反傾銷終裁。 。。。。。。 7、中國神起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少有的、與西歐及美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的高科技領域,依靠著施正榮、趙建華、王愛華、張鳳鳴、戴熙明等海歸專家、本土人才、低廉勞動力的結合,加上厚積的民間資本激進涌入,中國的光伏產業在過去10年中從一塊小磚頭堆壘成長為世界仰視的摩天大廈。縱使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沖擊之下,更多資本的涌入,使得整個產業鏈成本極速下降這種成本的下降已超越了技術進步本身。 以此優勢,產生兩重功效:國際企業面對中國全產業鏈且更低成本的競爭,節節敗退;另一方面,光伏上網發電成本2012年即將達到0.6元/度左右,可與常規能源競爭。 由于國內各個行業投資渠道狹窄,惟有光伏行業全程參與國際競爭,規則極為透明。以致眾多中國公司紛紛涉足光伏產業。在關于“國進民退”的爭議聲中,光伏行業卻一直特立獨行,10年前,90%企業仍為民企。2008年,中國光伏企業僅有近100家,但直至2011年已有500多家,三年成長近5倍。 在小企業進入光伏行業的同時,原有的光伏企業也在以更大規模擴產。金融危機后,2010年,無錫尚德的電池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一,賽維LDK的硅片出貨量世界第一;2011年,保利協鑫多晶硅產能世界第一; 組件領域,世界5大廠全部集中在中國。 受光伏前景所誘,地方政府將其列為新興戰略性產業,給予諸多如土地等政策優惠扶持。徐州、杭州、蘇州、南京、臺州、溫州、河源、桂林、昆明、銀川、敦煌、鄂爾多斯等,光伏產業在數十個城市遍地開花。光伏企業的發展已顛覆了過去人們對中國成本優勢的認知,在技術縱使落后一步的前提下,中國民間豐厚的資本迅速跟上,彌補技術裂縫,從而造就強大競爭力。 受歐債危機沖擊,世界各國光伏企業按兵不動,但在這光伏行業有史以來最冷的冬天,包括保利協鑫、尚德、晶澳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仍在擴產,大唐等更多的央企也進入到光伏行業中,全球太陽能廠都將迎來中國企業更猛烈的價格炮火。 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產能過剩為10GW,其中8GW來自中國,到2012年產能過剩將上升到驚人的22GW。 8、光伏格局 中美光伏 美國商務部近日公布的美國商品進口數據顯示,6月中國出口美國太陽能產品總值為996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415億美元大幅下降近六成,這是繼5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出口額下降20%后出現的更為嚴重的下滑。 業內人士分析,美國5月開始實施的對華光伏雙反稅征收是主要原因,今年下半年中國出口美國太陽能產品受影響將更為明顯。 今年5月17日,美商務部公布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據美方統計,2011年中國涉案產品對美出口金額約為31億美元,此次關稅決定將影響到59家中國太陽能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光伏組件約占美國市場的43%。在全球份額中,美國市場約占據中國組件出口份額的10%。大幅下降的出口規模也印證了企業退出美國市場的跡象。 即便是以31.14%的稅率,光伏產品出口美國也已經沒有什么利潤可言,如果10月終裁維持原判,中國光伏企業可能退出美國市場了。 中歐光伏 中國光伏產業與各國光伏產業是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以歐盟為例,2011年,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而從整個光伏產業的價值鏈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的中國,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也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產業“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特征明顯,中國光伏企業在緩解歐盟各國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為28萬到3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 【雙反透視】 一邊是美國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導致出口規模驟降近六成,一邊是懸而未決的歐盟反傾銷調查可能帶來的滅頂之災,中國光伏產業已走到“十字路口”。 滅頂之災 “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將對我國光伏行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中國企業在《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光伏產業的緊急報告》中表示。 英利集團公共關系總監梁田不無憂慮地說,“這將是有史以來全球案值最大、危及面最廣、經濟損害最大的貿易保護案。不僅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將遭受滅頂之災,更將直接導致超過3500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不良貸款風險,超過30-50萬人同時失業。” 與美國雙反相比,歐盟此次的反傾銷案波及面更廣,涉案金額更大,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 這次不止是上述四家,中國的其他重要光伏企業都參與進來,可以說這是全行業生死的大問題。 理論上,如果歐盟實施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將遭受四重打擊。首先,我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被迫退出主要市場,導致無法生存;第二,光伏骨干企業經營困難,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信貸受損、工人失業;第三,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將失去重要支撐;第四,國內光伏企業被迫海外設廠,造成中國實體經濟外移。 現實上,光伏行業面臨困境,并不只是中國一家所獨有。全球范圍內,光伏領域有60家頂級廠商,迄今已經有12家光伏生產商關閉和破產,如果項目開發商也算在內,則這個數字將升至20家。 在整個光伏行業面臨困境情況下,德國本土企業日子同樣不好過,調查顯示Q-Cells、Sovello、Solon、SolarMillenium等德國光伏企業先后倒閉。 這是繼美國對中國風電產品和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之后,中國新能源產業面臨的一場更為嚴峻的挑戰。目前來看,預測具體結果為時尚早一切皆有可能。 研究對策,建議政府、行業、企業“三位一體”協調聯動積極應對,成了目前中國方面最好的選擇。 歐盟一旦立案,歐洲市場大門關閉,剛剛晉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久的中國光伏業將遭受致命一擊,光伏產業鏈上的百萬工人將可能失去工作。 依據不實 目前,美國約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10%左右,而歐洲市場份額高達70%。“得益于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中國太陽能產品競爭力更強,并非歐洲某些公司所指控的那樣,存在傾銷問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秘書長孫廣彬指出。 有分析指出,中國光伏產品價格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作為光伏產品重要原材料之一的多晶硅,2008年國際價格是400美元/公斤,但隨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短短4年間,已降到了目前的20美元/公斤。 據了解,太陽能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走在世界前列的行業,多項技術取得突破,目前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18%,居世界先進水平。 在美國“雙反”調查中,中國企業已經通過大量事實證明中國企業不存在任何非法補貼和傾銷。中國產品在各國受到青睞關鍵在于其更高的性價比,是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 “雙反”亦“雙輸” 8月2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發布《關于歐洲企業可能申請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聲明》。聲明中指出,光伏產業鏈涉及多晶硅提純、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系統集成等四個環節。中國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歐盟相關原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及對華出口。 以2011年為例,我國從德國進口多晶硅7.64億美元,占我國同類產品進口額的20%。此外,中國累計從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采購約180億元的生產設備。這極大推動了歐洲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目前相關領域的歐洲就業人數高達30萬人。 聲明指出:“歐盟是華重要貿易伙伴。中歐光伏產業互補性強。中國光伏產業將一如既往地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態度,加強與歐洲同行及上下游產業的協作,共享中國綠色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機遇。” 實際上,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而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也表示,光伏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下降和中國產業技術進步是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歐盟某些企業聲稱的傾銷行為。我們希望雙方業界能夠通過磋商解決分歧,通過合作尋求互利共贏的路徑,共同維護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是否立案 一些行業專家則認為,歐盟立案的可能性很大。美國、歐洲在對待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中往往會跟風、效仿。如果一方立案并通過了“雙反”調查,另一方一般也會如法炮制。 而對于立案后可能出臺的稅率,如果歐盟一旦立案,其雙反稅率也很可能參照美國標準。10月份的美國終裁結果將是關鍵的一環,如果美國“雙反”最終落槌,并維持目前的高稅率,那將起到一個負面的示范作用。如果歐洲再繼續跟進,那么對中國的光伏產業將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目前,尚處于45天的“窗口期”。由于中國官方政府和歐盟委員會都還沒有明確表態,被業界認為是敏感期,于是很多企業并不愿意過多談及實際應對措施,寄希望于政府。而聯合起來,積極應訴是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惟一能做的。 訴訟障礙 中國在歐盟反傾銷訴訟中的關鍵點,其實是“市場經濟地位”。 此前,在與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雙反”的對壘中,中國企業關鍵性地輸在了沒有“市場經濟地位”這塊牌子。 5月24日,在上海召開的“應對美國電池產品“雙反”調查”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下稱機電商會)稱,晶硅光伏電池在競爭中具有價格優勢,跟傾銷無關。中國之所以被美裁定高額傾銷稅,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于是以“第三國”作生產成本參照,而美國選擇的對象是泰國。 拿泰國作參照后,美國商務部5月份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不低于30%的懲罰性進口關稅。 參照國的選取,最終會決定反傾銷稅率的高低,企業承擔的風險無法預估。 “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在于,被認為實施了傾銷行為的企業若其所在國已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則該企業可以輕松獲得市場經濟待遇,此待遇允許出口生產商采用其國內價格和成本,而這決定著企業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傾銷行為,否則會采用類比第三國數據。 反傾銷稅率的高低可以爭取,但一旦被認為是非市場經濟,中國這些企業在調查中就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從過去的案例來看,此次歐洲太陽能板廠商指控中企在歐傾銷若是被歐盟立案,中國企業最終被裁定為傾銷的概率很大。 中國商務部網站顯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的最大障礙。 樂觀對待 雖然德國企業SolarWorld AG試圖在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歐洲豎起“堤壩”,通過貿易戰將中國光伏企業擋在門外,不過中國光伏企業對此并不悲觀。 樂觀的原因不僅僅是中方光伏企業認為傾銷事實不存在,更是因為最終涉案金額實在太巨大,且中歐在光伏業關系的密切程度遠超中美光伏產業。可查資料顯示,如果最終決定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則涉案金額將超過200億美元,這將是中歐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爭端。 可查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共出口價值358億美元的太陽能板,其中出口至歐盟市場的比例占60%以上。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 如果歐盟最終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立案,則考慮到歐盟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判定中國是否傾銷時,需要以第三國作為參照,這將是稅率高低的關鍵。此前,美國選取泰國作為參照,便讓中國光伏企業承受了超過30%的傾銷稅率。 案例可鑒 通過堅決反制打掉美國貿易壁壘在上一輪金融危機就有先例,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發生之后,中國商務部毅然決定對美國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雙反”立案審查,逼迫美國最終選擇了妥協。而商務部日前緊急召見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入京,共商對策。 近日,美國的最大經濟發展組織大鳳凰城經濟理事會(GPEC)執行副總裁卡馬喬表示,該機構已正式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交抗議信,反對向中國制造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關稅,“雙反有50%的可能性被判定成立,但是征稅的額度可能會比初裁時低”。 光伏案前后已經“糾結”了超過一年時間,對于國內相關產業也敲響一個警鐘,盡管光伏產業在做大做強,但利潤并不高,也沒有國際話語權,企業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應當從產品數量擴張型的發展模式轉型為質量和效益型的提升。 太陽能光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