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起,清華大學等各高校將陸續迎來新生報到。記者近日發現,不少新生已經在為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添置“裝備”,各種數碼產品自然不可缺少,而一些新生動輒要求購買“蘋果三件套”,讓不少普通市民家長直呼“傷不起”。 ▲蘋果三件套 前日,記者在中關村某電子賣場看到如此一幕:一家蘋果產品銷售店門前,一名女孩兒懷抱一臺ipad,一臉慍色。而不遠處,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墻角,手捏紙巾,低頭不時抽泣。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名女孩兒即將去外地上大學,今天特意過來買數碼產品,“她上來就要買iPhone4s、iPad3和mac book這‘蘋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過2萬元支出讓母親覺得有些吃不消。”剛說完這些,女孩兒大喊一聲:“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說完便扔下母親,揚長而去。 中關村地區的多個蘋果產品經銷商告訴記者,七月份以來,他們的銷售量明顯上升,而大學新生就是客戶主力軍。一商家推出大學新生優惠活動,憑錄取通知書減價200元。銷售人員說,平均每賣出5臺ipad3,至少有2臺是大學新生持錄取通知書購買,“一次性購齊‘三件套’的也不在少數。”此外其他一些高端的數碼產品也成為新生的寵兒,“什么三星(微博)高端智能手機啊,‘超級本’筆記本電腦啊,都挑貴的買。”銷售員王旭紅說,有時她都覺得看不下去了,勸孩子沒必要買太貴的,“大學里正常使用,現在5000元左右的筆記本電腦、2000元左右的手機絕對夠了,真沒必要買那么貴的。” 采訪中,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自己一年收入還不到5萬元,孩子上大學學費生活費得花至少1萬元,現在買數碼產品又得花1萬多元,“真的傷不起。”不過對于孩子的“要求”,多數家長還是選擇了依從,“畢竟孩子考上大學不容易,咬咬牙還是給買了吧,我們艱苦點就行。”家長李先生說,自己上大學時是用扁擔挑著被子去報到,碗都沒有,“真是今非昔比”。 據了解,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允許新生攜帶電腦,網線端口更是已經分布到每個宿舍。大學生電腦、手機等普及率已接近100%。對此不少教育專家提出,現在的90后過分受到父母的溺愛,盲目消費,應該引起重視。“大學應禁止二年級以前的新生自帶電腦,這段時間是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打基礎的階段,少量的作業,學校的計算機房就足夠。”教育學博士侯正方說,事實上現在不少大學生沉溺網絡,影響了學業,并且由于在校期間長期獨自上網,缺少與人溝通,就業求職時也會遇到困難。 《北京晚報》 買不起“蘋果三件套”,少女為何覺得丟臉? “蘋果三件套”正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熱詞。不久前,一名女生因母親不給買iPhone、iPad和Macbook三款蘋果產品而說出“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的雷人話語。網絡社區中有關此事的討論主要集中于年輕人的虛榮心態和教育的缺失,然而卷入這一事件的為何是蘋果,而非三星、諾基亞等其他品牌?換句話說,這個女孩覺得“買不起iPhone”等于“丟臉”,為什么不會覺得買不起三星Galaxy S III,或是諾基亞Lumia 900而丟臉? 個性化產品定位 數據顯示,在新入學大學生中,盡管MacBook筆記本的普及率仍然較低,但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擁有了iPhone和iPad。這一方面與蘋果對自身的定位有關。 在營銷宣傳中,蘋果突出品牌的個性化。在“Mac vs. PC”系列廣告中,兩名神似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演員分別扮演Mac和PC。蘋果在廣告中極盡嘲諷,將Windows PC塑造成老古董的代言人,而將Mac定位為新生力量。在著名的“1984”廣告中,蘋果更是點出了自身打破舊世界、“打倒老大哥”的使命。 另一方面,蘋果強調用戶體驗,而喬布斯將來自東方的“禪意”文化融入了蘋果的血脈。這不僅在于產品本身,也在于銷售和服務等多個環節。例如,蘋果花費巨額資金來打造零售店。無論是明亮而簡潔的玻璃幕墻,還是員工統一身著的藍色制服,都創造了一種優雅、舒適而平和的形象。這與傳統科技公司“重技術輕文化”的做法完全不同。 結合蘋果近年來的廣告詞“Think Different”,可以發現蘋果的理念迎合了年輕一代人。他們不希望恪守父輩們的生活方式,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獨裁”,更青睞多樣化的“民主”。有別于主流但酷炫的產品外觀、具有開創性但易用的iOS系統都符合年輕人求新、求變的愿望。 類似百事可樂 實際上,蘋果的營銷方式并非獨一無二。在可口可樂已占據碳酸飲料市場絕大部分份額的情況下,百事可樂何以分庭抗禮?百事可樂的興起發生在二戰后。當時,美國誕生了“嬰兒潮”一代。他們沒有經過經濟大蕭條和戰爭,自信樂觀,與父輩們有很大不同。 針對這一情況,百事可樂聘請的BBDO廣告公司將火力對準了可口可樂“傳統”的形象,將百事可樂描繪成年輕人的飲料。經過4年醞釀,“百事可樂新一代”的口號正式推出,并沿用了20多年。在10年時間內,可口可樂對百事可樂的優勢從5:1縮小至2:1。 蘋果早年間曾招攬百事公司總裁John Sculley為CEO。盡管他在蘋果的職業生涯并不成功,但蘋果的營銷策略卻與百事可樂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并同樣取得了良好效果。 消費者非理性 當然,“蘋果三件套”的火爆無法擺脫與中國消費者自身的干系。由于蘋果已成為消費電子市場的圖騰,并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包括蘋果自己的營銷和媒體的密集報道),因此中國人形成了“擁有蘋果產品等于有面子”的心態。 中國的大眾消費者沒有以理性的態度去對待蘋果。今年1月13日iPhone 4S在中國發售時,北京三里屯蘋果零售店發生了排隊者因蘋果暫停銷售,而向零售店外墻投擲雞蛋的事件。而當蘋果產品在美國率先發售時,紐約第五大道蘋果零售店外排隊者中中國人的面孔隨處可見。 對中國人來說,蘋果被籠罩在“奢侈品”光環下。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日漸高漲,他們似乎被洗腦,并成為世界上最崇拜奢侈品牌,例如LV、賓利、卡地亞和愛馬仕的一群人。2009年時,中國消費者在英國購買的奢侈品達到總銷量的1/3,在法國甚至占60%。 很明顯,中國許多普通消費者將iPhone也視作奢侈品。iPhone在中國售價約5000元,這樣價格的“奢侈品”也非普通家庭不能承受。因此,購買iPhone就成為使普通人更接近“上流社會”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滿足虛榮心的一種廉價方式。 蘋果對產品和品牌形象的定位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營銷效果,而消費者也隨之形成了對蘋果的“高端”印象。基于這兩方面原因,“蘋果三件套”,而非“三星三件套”、“諾基亞三件套”成為熱點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引導用戶理性看待蘋果品牌,把是否擁有某件商品與“臉面”割裂開來,或許是蘋果公司、各大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責任之一。中國擁有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市場,但它絕不是最成熟、最穩健的市場。 |
問題出在整個教育系統,包括孩子的父母自己。 至于那位博士,純屬“磚家”,靠! |
大學里學生自己的電腦大多數是用來打游戲的! |
我今年剛畢業的,別說電腦,我上大一時用的還是別人不要的小靈通,一個月500塊的生活費,不夠的我就自己去發傳單掙,不是我爸沒錢買,是我覺得長大了不好意思要了,父母不欠我們什么把我們養大已經很不容易了。 |
嚴重佩服樓上小兄弟——以目前的物價,一個月500元的生活費夠用么?恐怕吃飯都困難吧? 俺16年前畢業的,家里每個月給500元生活費,俺自己去修理店打零工每個月還能賺120,基本花光呢,嘿嘿! 不過呢,俺天生愛吃,這些錢大多花費在吃東西上面了,哈哈哈哈 |
其實大學里吃飯時很便宜的,沒那么貴 |
我暈,看來你們運氣好,都去到了好地方好學校,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