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引進技術發展核電,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也揭開中國核能發電序幕,而伴隨著30年來世界核電技術的進步,事到如今,一個或許當初沒有預料的問題,便是因引進核電技術不同而起的紛爭。 相比于很多人仍因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而對核電安全的憂心忡忡,據了解,核電安全背后,由技術差異和發展時間不同,進而形成的當下中國核電格局,更值得關注。 據了解,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核電公司格局也從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一枝獨秀變為中核、中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國核技”)三足鼎立的局面。 矛盾的是,這三家公司的核電技術,不僅存在跨代(二三代核電技術)差異,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利益紛爭,這也被看作是影響中國核電技術統一的短板之一。 就在今年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新聞發言人趙啟正表示,為了提高中國核電安全系數,國務院已經初步認可一套改建方案,即已經施工進行初期建設的二代核電站將全部改建使用第三代核電技術。 有技術便有核電江湖 追溯中國核電格局的源頭,這與中國持續多年不斷引進的核電技術密切相關,也是由于不同時期引進不同技術,才形成了今日中核、中廣核和國核技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國核能發電之路,也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 資料顯示,1983年,中國開始制定核電政策,并重點發展壓水堆核電廠,采用“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針,引進海外先進技術,進而實現設計自主和設備國產化,1985年的秦山核電站和1987年的大亞灣核電站自此而來。 在1986年,與美國防長溫伯格談及核電問題時,鄧說,核能“是個好東西”,同時他又表示:“我們在這方面起步太晚了。”而在第一輪引進中,中國核電機組形成了以法國主導下的多國格局。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進入第二輪引進國外核電技術的時期。中國相繼從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引進了三種二代技術堆型,并在法國堆型的基礎上改進出兩種被稱為二代加技術的堆型。 所謂堆型,這也是核電技術差異所在。因慢化劑不同,核電堆型也被分為重水堆、壓水堆等堆型。因引進國家技術不同,這也造成堆型上的差異。 目前,中國15臺建成和在建的核電機組中,除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為自主設計外,其余10臺皆為引進技術。而此前的2003年10月,有高層在一次核電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應采用先進技術,統一技術路線,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確保核電自主化各項目標的實現。 業界則把20世紀70年代以來建設的商用核電站稱為第二代核電技術,而在二代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則稱為二代加。90年代,為解決公眾關注的核安全和核廢料問題,在第二代基礎上研發的先進輕水堆核電站稱為第三代,這實際上是第二代技術沿著提高安全性和經濟性的方向不斷改進的結果。 業內人士指出,第三代技術相當于在第二代技術基礎上,對嚴重事故預防和安全系統的改進提高,安全可靠性從設計上得到進一步提高,經濟性則依賴設計、制造、施工安裝和運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年后,中國開始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2004年9月,中國首個第三代核電技術項目向全球發布。經過3年的招標和評標,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AP1000技術戰勝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而中標。 中國核電技術不斷引進與發展的同時,中國核電公司格局也從中核一枝獨秀變成了中核與中廣核、國核技三足鼎立的局面。 盡管中核正式成立的時間(1999年)晚于中廣核,但前身為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中核,實際歷史卻可追溯至中國核電工業發展之初,秦山核電站便是中核的杰作。 1994年,因大亞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營,中廣核隨之成立;再至2006年12月,國核技成立,以承擔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自主化的任務。 剛剛過去的7月20日,國院公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指出,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二代在運核電安全運行技術及延壽技術開發,加快第三代核電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站建設。 目前,中國在運營的核電站主要依托二代加技術。在引進國外核電技術的基礎上,中國積極進行自主研發,以CNP1000和CPR1000為代表的、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型占了在建核電中的大半江山。目前,中廣核以法國二代和三代技術為主,中核則以自主研發的“二代加”技術為主。 重啟核電與安全之爭 盡管因2011年3月福島核泄漏事故影響,中國不得不全面叫停核電項目建設審批。但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優化能源結構,制止太陽能、風能等產業盲目擴張……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這也被看成中國核電重啟的第一個積極信號。 2個月后的5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電安全規劃》和《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下稱《目標》)。 “《核電安全規劃》和《目標》的通過,證明中國核電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了。”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湯紫德表示,湯并透露,中國核電的重啟,尚需等待《2020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公布。 而在業內對中國核電重啟拭目以待之時,核電安全自然也是不可避諱的話題,將國內核電站技術統一至第三代技術,也成為保證安全的一大要義。 今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趙啟正說,為了提高中國核電安全系數,國院已經初步認可一套改建方案,即已經施工進行初期建設的二代核電站將全部改建使用第三代核電技術,尤其是還沒有澆鑄混凝土的項目,全部改為建設三代核電站。 接受本報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核電站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他們指出,相比于美國100多個核電機組設計大多為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現狀,中國在運行的核電站基本則為90年代以后所設計的。 福島事故后,業內人士指出,造成事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使用的單層循環沸水堆是二代技術,技術相對落后。二代堆的使用壽命一般為40年,福島第一核電站則已超期服役4年之久。 相比于二代技術40年的使用壽命,三代技術則按照60年的使用壽命設計。 而上述中標的AP1000技術,便是由美國西屋公司所開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EPR技術則屬于法國法瑪通公司,亦是第三代核電技術的代表,而前者更為先進一些。此外,第三代核電技術還包括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ABWR技術,以及日本三菱的APWR技術等。 不過,APl000它在自己的產生地——美國尚未從藍圖變為現實,因此中國被認為是APl000的試驗地。目前,AP1000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為山東海陽核電站和浙江三門核電站。 而在引進AP1000之后,EPR也被引入中國。2009年12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合資成立的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中國核工業團體公司規劃部原副總工程師溫鴻均看來,中國二代改進三代有很強的優勢,目前中國二代改進機型,滿足足夠安全的要求,與三代要求差距不大。 技術統一和困擾 事實上,自1954年前蘇聯建成電功率為5MW的奧布涅斯克實驗性核電站揭開世界核電發電序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全球核電也已研究至第四代核電技術,因其未投產,目前投入商業化運行的最先進技術仍為第三代核電技術。 除了安全、使用壽命上優于第二代核電技術,因吸取了切爾諾核電站泄漏、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等第二代核電技術的經驗和教訓,第三代核電技術在廢料排放、發電功率、經濟性上也有著更多的優勢。 而對于中國核電未來而言,安全問題背后,則是多年形成的不同技術引領的不同核電格局,以及如何獲得第三代核電核心技術的難題。 與《規劃》相一致,在湯紫德看來,第三代核電技術才是中國未來核電發展的真正方向,而不論是早期引進的第二代核電技術,或者是后來的二代加核電技術,都未達到國務院早些時候對中國核電站建設作出的“兩個最”的規定要求。 上述規定指出,在今后的核電站建設中要采取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嚴格的標準,按照這兩個規定,加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也是因此,湯紫德認為,二代核電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出路渺茫。 然而,這對應的卻是——法國第二代核電技術為主導之下,秦山核電站于2003年建成的三期工程吸收了加拿大的重水堆技術,大亞灣核電站則同時有英國的第二代核電技術,再加之承擔美國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自主化重任的國核技。 對于第三代核電技術,盡管AP1000已成功招標,但第三代技術的核心技術引進,也仍存爭議。 “AP1000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安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郁祖盛說。 然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權威核電專家表示,在提高中國核電技術水平的同時,引進AP1000也寄望于從中得到相關的核心技術,但是,AP1000被引進中國之前,美國國會便已對之審查,禁止相關核心技術出口。 多位核電專家也有說法認為,之所以引進AP1000,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的需要,但該種說法并未獲得進一步的證實。 多位專家表示,AP1000的引進,也有中國沒有相關的設備制造能力的原因。在經過足足3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具備了核電運行和建設的能力,但在設備制造能力上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真正的短板 技術統一與困擾的背后,《規劃》中所提的“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建設”,也成為難點,這從目前三大核能電力公司的恩怨糾葛中便可見一斑。 “(中)廣核得到了來自中核的很多支持,當時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趙成昆說,但隨著中廣核的不斷壯大,雙方的摩擦日益凸顯。 作為引進AP1000的評標小組成員之一,趙成昆亦曾任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總體處處長、分部經理、核工業一院設計部副主任等職務,也是因此,其最能體會到同是核電公司之間的摩擦與爭議。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則在其題為“破解中國核電迷局”的研究課題中說,中核集團一直抱怨中廣核只經營非常賺錢的核電站,既沒有歷史包袱,也不承擔中國核技術發展的責任。中廣核則指責中核集團利用所掌握的核燃料循環、涉核審批權等資源,對中廣核處處設卡。 路風的觀點也得到了多位權威核電業內人士的認同。 一位受訪者表示,大亞灣核電站成功投產以后,中廣核負責的實際上只是該電站核電產業中一個環節——運行,而其上游和下游的資源則一直控制在中核的手中。 作為中廣核的合作伙伴,中核包攬了中廣核堆型的設計、核燃料供應等核燃料后期處理。 路風在課題中還說,從核技術供應起家的中核集團想擴大經營核電站的數量和范圍,而從核電站運營起家的中廣核則想培植起來自己的技術供應能力,成立了研究院,招納人才。 權威核電人士均表示,國核技的產生,也與中核、中廣核紛爭有關。而隨著國核技的成立,以及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加入,這又為中國核電技術的統一增加了變數。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此前便表示,本是單獨承擔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任務的國核技,現在已有做業主的打算。 2005年3月,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親自主持會議研究中國核電發展問題,決定啟動嶺澳二期和秦山二期擴建兩個核電項目。參加會議的一位專表示,在一次關于批準中廣核嶺澳二期和中核秦山二期的專家會議上,中廣核嶺澳二期提出要做100萬千瓦的改進,而中核則提出要對秦山二期進行65萬千瓦的改進。這時候,有人提出兩者應該要統一功率。 曾培炎問道,100萬千瓦和65萬千瓦有何區別,以及兩者之間是不是不同的技術路線,這位專家解釋道,這兩者都是一個技術路線,都是壓水堆,只不過是功率大小不同而已。 而對于AP1000與其他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差別爭議,“AP1000和EPR可以用同一套程序來算,結果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技術路線,只不過是功率的大小不同,配置上略有差別而已,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一位核電專家說 來源: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