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媒體報道,大批外資企業正在從包括珠三角在內的中國悄然撤退,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正搖身變為“美國制造”、“歐洲制造”。一時間,業內關于制造業回流歐美的輿論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從全球性生產要素分配角度看,僅以部分制造企業轉移部分產能就斷言全球制造業將回流歐美市場的言論顯然是缺乏堅實依據的。無論從產業成熟程度、市場規模還是綜合制造成本上看,中國都是全球最具產業優勢的制造基地,全球制造業回流歐美的言論僅僅是一種產業猜想。 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上漲、制造業總體產能過剩以及融資環境惡化成為外界猜測全球制造業或回流歐美市場的來源。事實上,當前市場上出現的制造企業產能轉移美國的舉動反映出當前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的意圖。在債務危機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歐美市場需求相對受限,高通脹帶來的就業壓力使部分歐美國家面臨著巨大壓力,而單純地依靠創意輸出式的發展模式顯然無法應對當前面臨的高失業率危機。因此,部分歐美企業力圖通過再工業化緩解目前面臨的社會壓力,特別是在面臨政治選舉的國家,通過制造業回流緩沖國內高通脹與高失業率的政治壓力成為一種便捷的路徑。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制造業以及發達國家市場一直享受著中國式紅利,依托全球最大制造規模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中國制造成為拉低全球商品價格的關鍵動力。可以說,龐大的制造規模帶來的外溢效應使中國依然位居全球制造的相對低成本區,此時全球制造中心脫離中國的說法顯然無法立足。況且全球型通脹帶來的市場危機使全球實體經濟對經濟性追求的迫切性進一步加強,雖然中國也面臨著通脹影響,但仍是全球實體經濟發展的最佳區域。 當前外界熱議的制造業回流歐美的現實基礎是,歐美市場(或者說實體經濟層面)對工業化生產外溢效應的渴望。然而,即便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成本優勢正逐漸縮小,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制造業的最佳區位仍在中國。一方面,在當前全球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在中國制造將率先享有市場紅利。同時,龐大市場規模帶來的是生產、流通領域的規模經濟,當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等產品的制造規模,海爾、T C L、長虹等企業也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這對消解全球性的原材料等成本波動具有相當作用。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中國制造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成熟完善的產業發展形態,無論是產業鏈配套還是生產過程控制,中國市場都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一旦全球制造回流歐美,且不論當地的制造規模劣勢帶來的成本波動,單產業鏈配套過程就將使整個產業喪失在全球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就如資本的逐利性一般,在當前經濟一體化時代,生產要素的全球性調配已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準則,追逐低成本區實現產業優質資源的集中式整合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中國家電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族群,完善的產業鏈以及相對龐大的市場使中國產業板塊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低成本區域,就像一個磁場一樣吸引著全球制造能力的轉移,因此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大的家電產品制造基地。 對中國家電企業而言,坐擁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固然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相對穩定的動力,但如何以此為依托強化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仍然考驗著所有企業。從全球市場來看,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家電企業正依托完善的產業發展優勢以及龐大的市場腹地,通過產業鏈縱向拓展掌握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話語權,并適時將這種優勢延伸到全球市場,這成為當前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重要戰略課題。 文/《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