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發動雙反后,7月26日,以SolarWorld為首的歐洲行業聯盟EUProSun已確認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同時歐盟委員將在未來45天內決定是否立案調查。 面對歐盟躍躍欲試發動雙反的舉動,國內的光伏企業也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了。他們決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反對歐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申訴。 據太陽能光伏網獲悉,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英利)、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光能)、阿特斯和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德)這四家中國光伏企業計劃于今日(8月2日)舉行針對德國SolarWorldAG等企業上周向歐盟所提申訴的抗議活動。 與此同時,阿特斯方面相關人員指出,在未來的40多天內,并不放棄和歐盟的和談。 不過,對于上述公司可能要采取的員工抗議計劃,有行業內人士指出,采取由國家高層進行的磋商和分化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 但最新的消息顯示,此次抗議活動因未獲得相關部門的批準而取消。對于中國的光伏企業,以及憤慨的光伏從業人士來說,這或許是寒冬里的又一個打擊。 其實,當四家企業要組織抗議活動的消息流傳于網絡之時,大家并不看好。暫不說其能否順利成行,這次抗議活動的預期效果也備受爭議。如果說這次活動是針對歐盟,那么在自己的廠區進行抗議,歐盟、歐洲企業是感受不到痛楚的,他們也許僅把這次活動當成一次笑話來看;如果這次活動是針對中國商務部的,或者想向國內相關部門施壓,那么最終結果表明,在這個一切以“維穩”為重的社會大背景下,這樣的活動終將胎死腹中。 45天煎熬 歐洲雙反將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的“雙反”調查仍在繼續,來自歐洲的“反傾銷”危機接踵而來。 面對歐洲企業特別是德國老牌光伏企業SolarWorld再一次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行動,中國光伏企業迅速做出反應。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國光伏企業,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呼吁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 事實上,行業內對歐洲可能效仿美國提出對中國光伏企業類似調查一事早有盛傳。“那時大家都是猜測,并不認為歐洲可能會這樣做,因為畢竟歐洲當下的經濟狀況也不好。”弘亞世代光伏分析師張虹對記者表示。 美國“雙反”調查尚未正式結束,但根據2012年5月的初裁,目前已經出現了對中國企業的不利結果,業界擔心歐盟跟風的可能性會更大。 弘亞世代光伏分析師張虹表示,目前德國幾家光伏企業的倒閉,這很可能讓歐洲內部和歐盟委員會對光伏行業做出新的判斷,歐洲“反侵銷”的立案可能性增大,但目前仍不能確定。 “不過好在歐盟立案門檻高于美國,給了中國光伏企業一個短期緩沖時間。”英利法務總監陳卓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由于兩個地區的法律環境不同,美國的立案門檻較低,一旦企業提出申請便會自動立案。相比之下,歐盟方面則還存在一個45天的“窗口期”,在這45天內歐盟會綜合各方意見,最終決定是否立案。 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對記者表示,我們要利用好這45天的時間,從企業自身到國家一起努力,呼吁歐盟委員會不要立案,因為這對中歐雙方的經濟打擊并不小。 不過,據記者獲悉,目前各大企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措施應對45天后可能開啟的正式“反傾銷”調查。“由于現處階段比較敏感,我們不愿意過多評價。”天合某高層對記者表示。 另一只靴子要落下? 7月24日,以總部位于的德國SolarWorld為代表的歐盟光伏電池產業于7月24日向歐盟委員會提起對華光伏電池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加劇中歐雙方在綠色科技的貿易關系。 這家德國企業SolarWorld繼2011年10月美國“雙反”調查后,第二次舉起了對中國“反侵銷”和“反補貼”大旗。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光伏產業陷入低谷,歐盟本土的光伏組件商經營慘淡,倒閉成潮,當地企業卻把責任推托為“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而提出申訴的德國企業SolarWorld首席執行官弗蘭克·阿斯貝克(Frank Asbeck)稱,同樣處于虧損的中國企業因有來自政府的支持,能將中國產品傾銷到歐洲市場。 因此SolarWorld向歐盟委員會的訴求中提出,中國企業在歐洲銷售的光伏產品價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為了主導歐洲光伏市場,因此要求歐盟委員會向美國一樣對進口的中國光伏電池征收懲罰性關稅——“反傾銷”。 根據資料顯示,歐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去年年底歐盟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51.3吉瓦,較2010年增長29.8吉瓦,這個數據是美國的10倍。 但目前歐盟委員會拒絕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 不過,這一消息被證實傳出后,中國光伏企業迅速做出反應。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國光伏企業在48小時內對其做出回應并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中國政府積極與歐盟進行磋商。 王亦逾表示,SolarWorld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而對中國光伏提出的無理訴訟是毫無根據的。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下降和中國產業技術進步是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歐盟某些企業聲稱的傾銷行為。我們希望雙方業界能夠通過磋商解決分歧,通過合作尋求互利共贏的路徑,共同維護良好的產業發展壞境。 據了解,與美國“雙反”案件相比,此次潛在的歐盟“反傾銷”案件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影響將會更大。2011年中國有接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輸送至歐洲市場。 生死劫來臨? 雖然美國“雙反”案件使得中國光伏企業被征收了更高的關稅,但是這并沒有給中國光伏行業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但如果歐盟此次一旦立案,這對中國光伏企業帶來的打擊比美國‘雙反’帶來的影響更大,這從各大企業的市場銷售比例就能分析得出。”陳卓對記者表示。 根據2012年最新數據顯示,從各品牌2012年第一季度的出貨結構看,歐洲市場依然是份額最大。以各企業光伏組件出貨市場為例,尚德電力占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因此,陳卓表示,美國的“雙反”讓我們丟掉了一個小市場(中國各光伏企業美國市場發貨份額大約占10%-20%),而歐盟則可能讓我們失去一個大市場。 “占出貨量為10%-20%的市場還可以通過轉移市場進行‘消化’,而一個占出貨量50%-60%的市場一夜之間沒了,根本不可能短時間內找到出路。” 事實上,“光伏行業遭遇寒冬”已是目前業內的主流聲音,如果再來一場風暴,情況更不容樂觀。目前與太陽能概念有關系的國內上市公司超過100家。其中以各公司年報的數據來參考,去年21家公司實現凈利潤約30.5億元,同比下滑逾32%。而今年一季度,整個光伏行業銷售收入同比下滑1/3,凈利潤同比下滑99.74%。 張虹對記者分析,“如果歐盟將懲罰性征稅,對中國目前無法實現盈利的各大企業已經不是當頭一棒了,而是致命的打擊。”對于財務狀況并不理想的企業來說,可能就一命嗚呼了。 福能集團董事長劉佳勇也擔心,一旦歐洲如美國一樣也執行類似裁決,中國一大半的企業都將死掉。 實際上,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而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王亦逾在發布會上表示。 目前,由于中國官方政府和歐盟委員會都還沒有明確表態,被業界認為是敏感期,于是很多企業并不愿意過多談及實際應對措施,寄希望于政府。阿特斯政府關系及業務發展總監、中國首席代表張謙對記者表示,“現在還太敏感,我們還是希望政府出面解決此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