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做出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反傾銷結果的初審,征收高達31%到250%的反傾銷稅。時隔兩個月,歐洲的幾家光伏企業向歐盟提起一項秘密申訴,指控中國公司獲得了非法補貼并進行了傾銷,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專家表示,失去美國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影響有限,但若失去歐洲市場將會是致命一擊。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約為358億美元,近六成以上輸往歐盟。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消費地區,一旦這個市場的大門關閉,將沒有哪個市場可以接替,中國光伏企業前景堪憂。 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進而采取高稅率,中國光伏企業必將出現大規模倒閉潮。 梅新育表示:“我們這樣龐大的光伏組件生產能力主要是供應海外市場,特別是供應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和歐盟市場,在美國他已經對我國的光伏組件發起了雙反,并且初裁做出了超過100%的稅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光伏組件產業再失去歐盟的市場的話,對他們來講確實有“滅頂之災”的味道了。 據了解,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導致歐洲對清潔能源項目的補貼減少,對當地生產商構成了壓力,中國太陽能板和風電塔制造商借機擴大了市場份額,中國與歐洲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貿易糾紛因此日益加劇。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那么不僅中國光伏產業將會遭受致命的打擊,而且也會沖擊到歐盟相關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為28萬到30萬,其中大部分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對此,梅新育說:“歐盟相關的銷售商、消費者、相關的碼頭運輸港口,這些行業他們都從中國出口增長的過程中受益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光伏組件產業實施‘雙反’對他們利益也是構成損害的,所以他們這些行業的話未必會支持歐盟對中國光伏組件產業實施‘雙反’。” 鑒于歐盟反傾銷調查造成的嚴重后果,眾多中國光伏企業把保衛歐洲市場看成一場生死之戰。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日前發表聲明,強烈呼吁中國政府在歐盟啟動正式調查前立即與歐盟展開高層磋商,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阻止調查程序的啟動。記者了解到,如果歐盟最終決定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則涉案金額將超過200億美元,這將是中歐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爭端。 梅新育認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中國應采取相應的貿易報復措施。 梅新育說:“中國一方面幫助這些企業積極開拓國內相關市場,另外,也會采取一些對應的反制措施,因為現在中國已經是第二進口大國了。在全世界來說,這十年來進口增長最快的進口市場就是中國,中國進口貿易的年均增幅相當于全球年進口貿易增幅的兩倍還多,在這種情況下面,如果雙方到針鋒相對貿易戰的情況下,到底是誰受損失大,這還要兩說了。” 專家認為,在歐盟尚未立案之前,中國政府應與歐盟立即展開高層對話,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爭取事態好轉,阻止立案。若歐盟置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于不顧執意要立案,中國政府應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光伏企業應繼續積極應對,并付出一切努力堅決捍衛自己的權益,同時加大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投入。 梅新育表示,中國光伏產業在經歷了高速成長期之后,一定會碰上這種產能擴張從而導致競爭加劇的問題,政府和企業都應采取相應措施,應對危機。 梅新育表示:“中國要通過外交交涉的途徑來使歐盟不要采取這樣的措施(“雙反”),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同時要做好最壞的準備。我們的企業一方面要應對爭端,另一方面要開辟國內市場,還有一個重要方面自己行業內的重組要做好準備。” 來源: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