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員工會議上,富士康創始人兼董事長郭臺銘透露,公司將在未來3年內從1萬臺機器人增加到100萬臺機器人,從而代替人工。富士康公布了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引起外界矚目。據了解,這些機器人投入使用后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短期內將擠占人類崗位的現象仍不可避免;未來5年,富士康機器人項目在晉城的投資將達到90億元,產值可突破500億元。 郭臺銘表示,機器人將會被用于做一些簡單和日常的工作,比如噴漆、焊接以及組裝,而目前這些工作主要由工人完成。目前富士康已經擁有10000個機器人,而這一數字將會在明年增加到30萬,三年內增加到100萬。這些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之后,富士康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 目前富士康擁有120萬員工,其中大約有100萬都來自中國大陸。業內指出,如果真的在三年內引入100萬個部機器人,生產效率會提高,但對員工的需求就會大幅降低,屆時富士康可能就不能像現在這樣解決大量就業問題,同時,工人的議價能力也將大幅削弱。富士康此舉對勞動力市場發出了強烈的轉型信號,更多的企業因成本效益原因將借鑒富士康的做法,三十余年的勞動密集型勞動力市場出現變革,低技術、簡單重復、高強度的勞動將被機器人所代替。勞動力市場對人的要求在轉變中將不斷提高,普工需求量下降,專業性、技能型、開發型、服務型等人才需求將增加。 浩蕩的“機器人”戰略計劃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表示,之所以將機器人項目置于晉城,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考慮: 首先,晉城擁有便利的區位優勢。晉城距離富士康另一精密儀器制造基地鄭州不過二百多公里,有利于形成富士康精密儀器制造的集群,符合富士康產業向中原轉移的戰略部署。其次,這里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自明清時期以來,晉城的鑄造業就較為發達,這種延續至今的“鑄造優勢”,為晉城成為機器人項目“首選地”積累了獨有的工業基礎。第三,長期的人才積累。富士康模具學校前些年已在晉城成立,據內部人士稱,“模具”是富士康最為核心的技術,培養出的都是骨干人才。此外,晉城還是郭臺銘的祖籍所在地。不一般的感情因素,加之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環境較為良好,都成為富士康選擇晉城作為機器人項目“試驗田”的考慮。 富士康百萬機器人項目一直備受關注 據了解,目前除了洛陽地區,富士康的機器人項目已經在晉城下線,今年預計產能將達到百萬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此前表示,2016年,定位為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的山西晉城富士康產值可突破500億元。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之一,富士康的員工總人數已經接近120萬人,其中大陸員工超過100萬人,在去年7月29日的深圳富士康員工聯歡晚會上,郭臺銘表示未來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取代工人。 富士康各地方工廠對外招聘公告也顯示,近兩年它一直在全國各地招攬機器人應用工程師,記者從富士康對外招聘的公告了解到,富士康已專門成立自動化機器人產品處(AR),位于深圳市寶安區富士康鴻觀科技園,隸屬于富士康科技集團SHZBG鴻超準產品事業群。該產品處主要致力于設計制造與應用機器人生產所必需的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馬達、感應器等關鍵零組件,開發制造各類型的機器人。機器人的計劃會主要先在這三個地點進行,提供一些噴涂、焊接、裝配等比較枯燥且相對簡單的重復性作業。 工人讓位機器不可避免 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剛認為,將機器人理解為外形類似于人類的精密機械設備頗為狹隘。反之,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規定動作或操作的機械設備都可稱為“機器人”,因此“機器人”可呈現履帶、機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種外觀。“在生產線上,工人相比機器人操作較為不準確。”謝剛舉例說,產品通過機器人拋光,成品率可從87%提高到93%,因此無論“機器手臂”還是更高端的機器人,投入使用后都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其次,機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富士康的工人隊伍中多是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的年輕人,長期重復簡單的勞作使他們壓力倍增。正如富士康所說,出現在某些生產線的機器人將用于“協助”而非“替代”人類生產。不過,他們也預言,大批機器人上崗后,短期內將擠占人類崗位的現象仍不可避免。 ![]() 但同時,大規模機器人的出現也會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崗位,包括機器人的研發、操控和維修等,都需要更多企業人員來從事。 在業界看來,富士康機器人項目的啟動,不僅將推動企業內部尋求轉變生產方式,也將帶動地方相關產業和相關人才的需求。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機器化生產時代將隨之到來?機器人不是通用的,需要不同零件和不同程序,尤其富士康為IT企業代工,更需要考慮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郭臺銘曾不止一次強調,他希望人不再被機器控制,而是人來控制機器,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將員工解放出來。 機器人的使用對富士康的經營管理來說是一種新模式,也有可能對未來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對提高生產率和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但由于富士康的生產工序比較復雜,很多工種是不能用機器人替代的,從富士康整體的用工情況來看,主要還是靠人力。 目前,在富士康主營的手機代工業務,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貼片和后端的裝配、搬運環節,在絕大部分中間制造環節,還是必須用人工。 而從成本方面考慮,根據型號、功能、復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臺售價可高達六七十萬元,低則十幾萬元。機器人的成本對于富士康來說算是很高。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臺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臺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富士康的產業鏈位置決定了富士康還是用工大戶,用工缺口將長期制約富士康的發展,甚至可能持續。全國性用工緊缺已經成為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