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雙反調查的初步裁決,決定對中國天合光能、無錫尚德等幾家主要的太陽能廠商征收從31.14%到31.22%不等的反傾銷稅。意料之中的是,此次公布的裁決結果仍低于雙反調查申請方太陽能世界公司所要求的250%反傾銷稅。同時,意料之外的是,該結果卻又遠高于3月份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9%-4.73%中國太陽能組件補貼率。 從中國方面的市場反應來看,美國此次在太陽能產品貿易問題上的高調反應過于突然,與之前產業界的普遍預期相比,反傾銷稅的稅率定得過高。這不由令人對美國太陽能能源市場的貿易前景產生懷疑。事實上,如果將中美兩國之間關于新能源產品的貿易爭端放在美國大選年的背景下來看,就不難理解此次高調反傾銷實非美國新能源發展基本面的真實體現,它也不會在長期對中美的新能源貿易造成實質性影響。 在現任美國政府對能源發展的戰略規劃中,能源政策是“高于一切”的重要議題,其核心目標在于提高美國能源的自主性,維護美國能源安全。為此,能源的多元化開發利用是實現能源自主性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了能源來源的多元化和能源品種的多元化。將以上兩點相結合,可以看到,未來美國一方面將減少傳統石化能源的對外依賴度,提高本土及周邊地區油氣資源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還將鼓勵新能源的發展,利用國內外各種來源的新能源生產來促進能源整體上的清潔化利用。 這是美國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基本面,這個基本面也得到了朝野兩黨和社會的廣泛肯定,在中長期里都不大可能出現變動。就此,對中國而言,美國通過石化能源的開發來提高能源自主性這一點與中國的關系不甚緊密。與中國有關的是第二點,也就是能源多元化中新能源的生產和利用。盡管新能源的生產與利用也屬于能源發展范疇,但與石化能源有所不同,新能源的生產從屬于制造業,其成本結構中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比重較高,而對資源本身的依賴相對較低。短期內中國在新能源生產上仍具有較大優勢,而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總量的比例也還比較低,還不會對美國的制造業發展和國家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脅,故此從中國進口太陽能組件等新能源產品實則有助于美國實現其能源多元化的戰略和政策。當然,在長期,中美在新能源發展上確有可能會出現某種競爭力和安全上的沖突,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仍需警惕這一趨勢,并立足于國內需求以求得健康發展。 因而,總體上,在美國能源發展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美對華太陽能組件產品高調征稅并不符合美國能源發展的根本利益,也不會改變美國在新能源上短期依賴中國市場,而長期則排斥中國市場的發展態勢。況且,在當前全球化的貿易規則下,中國新能源廠商完全有能力通過各種方式來規避美國的反傾銷政策。因此,中美間的新能源貿易爭端實則不會對中國的新能源生產帶來很大的實質影響。 那么,為何美國要在此時針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做出如此高調的初裁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年適值美國大選年,伴隨著選戰的鋪開,能源議題逐漸開始發酵。在能源矛盾和問題尚沒有如此激化的歷次總統選舉中,總統候選人可以通過模糊戰略來避開能源議題中的敏感部分,但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加入,能源戰略和政策逐漸上升成為各國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它關涉安全,貿易,產業,就業,國際關系,地緣政治等廣泛的系列議題,對選民而言,能源政策的任何具體走向都關涉其切身福利和利益,這些因素使得能源議題在政治上具有無法回避的重要選戰效應。 就目前美國大選中各總統候選人對能源議題的表態來看,盡管朝野兩黨在能源戰略和政策上有著各自的利益和立場,但基于選戰拉攏中間選民的需要,他們的能源問題立場又漸趨同質化。一則,朝野兩黨都提出能源自主的戰略主張,認為這可以幫助美國實現能源安全;二則,在能源發展的選擇上,強調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其在能源發展中的比例也是兩黨共同的意見。 當然,在根本上,民主黨與共和黨畢竟代表著不同地區和產業部門的利益,因此,在某些具體的能源發展問題上又存在不同之處。譬如,能源自主的方向上,民主黨偏向于支持中小能源企業的利益,而共和黨則代表大型能源企業的利益;又譬如,在能源清潔化上,民主黨側重加強空氣質量管制和傾向于大力發展新能源,共和黨則反對加強空氣質量管制,堅持通過石化能源的清潔利用來逐步改善環境。總體而言,民主黨的主張比較偏向于通過能源多元化來實現能源自主,而共和黨則主張通過擴大本土油氣能源資源的開采利用來實現能源自主。當然,隨著選戰的進一步深入,兩黨候選人還會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其能源政策主張。 在選戰的政治背景下,出于拉攏中間選民和贏得本土產業部門支持的需要,美國現任政府傾向于弱化其在能源多元化上借助中國新能源產業來培育和發展本國新能源產業及應用的政策意圖,再加上新能源貿易牽連到中美間的其他議題,為了贏得來自與新能源貿易相關的各群體選票支持,故實施對中國的高調反傾銷,其政治和象征意義高于經濟和實際意義,這一點從它沒有完全滿足本國新能源廠商的所有要求上可見一斑。畢竟,奧巴馬政府也不想真正地擴大中美新能源貿易爭端,否則,這將損害到美國自身的能源戰略利益。 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