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電梯協會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電梯行業訂單同比增長16%。該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認為,受房地產市場回落的影響,電梯行業受影響有所滯后,下半年行業發展速度將放緩,今年行業銷售增速可能只增長10%。 但巨大的市場潛力仍給企業很大信心。根據電梯協會統計,2011年中國電梯銷量達到45萬臺,比2010年增長23%,電梯保有量達到200萬臺,繼續保持世界上最大的電梯市場、電梯制造國和使用國的地位。 此外,二線城市房地產的發展、保障房的建設、技術與服務水平的提高等多種因素成為企業對市場充滿信心的砝碼。 日資品牌比拼西部熱土 今年,進入中國市場較早的日資品牌競爭愈加激烈。日立、東芝在中國的電梯業務均拋出了銷售量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計劃。 近日,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戰略規劃總部副總經理黃東文透露,去年是日立電梯中國業務發展最快的一年,產量達到4.2萬臺,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希望今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 東芝電梯(沈陽)有限公司總經理宇時義一也表示,中國電梯需求占全世界電梯需求的一半。去年,東芝電梯位于沈陽、上海的兩家工廠在國內銷量達1萬多臺,同比增長40%,今年至少增長40%,公司的目標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8%提升至10%。 隨著中國啟動西部大開發,西部市場也成為電梯大戶的競爭“熱土”。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今年3月在成都奠基的西部制造基地預計2013年投產,公司將在廣州、上海、天津、成都擁有五個工廠。 宇時義一也認為,中國沿海大城市電梯的需求增長有所放緩,但是東北、西南、內蒙古等地區的電梯需求潛力巨大。 去年的電梯事故讓國家和業界更加重視安全。黃東文透露,日立電梯將對售后服務增加投入,國內營銷、服務的分支機構將從目前的60個,增加到2015年的90個。宇時義一表示,售后服務在東芝電梯的經營中變得更加重要。 康力電梯看重保障房市場 國內企業更看中保障房的建設。康力電梯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瑞華表示,2011年國家推出1000萬套保障房。根據調查發現,1000萬套保障房還沒有定電梯。2011年保障房總共投資1.3萬億元,是房地產總投資是4.8萬億元,保障房差不多占了30%。 “這說明了保障房在整個房地產投資里的重要性。根據2011年末召開的住房保障工作會議的決定,今年國家計劃建設700萬套保障房,其中基本建成500萬套,空間非常大。”朱瑞華說。 根據測算,保障房大概有80%要裝電梯,根據計算今年預計需求12.4萬臺電梯。 因此,康力電器對保障房相當重視,從去年開始又推出了新凌燕品牌。 朱瑞華表示,康力電梯在保障房領域收獲比較大,公司為天津的西都新城,北京的中海古城,上海一號基地,無錫的水岸家園等多個項目配備了電梯。公司今年上半年又入圍了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招標項目的名單。 三菱公司“以人為本” 談到公司發展方向,上海三菱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陸仁華表示,公司將主要注重客戶的需求。 他說:“我想借用四個字‘多快好省’說明客戶的需求,‘多’指電梯的功能要多,好處要多;‘快’指速度要快,相應效率要高;‘好’指多方面的,比如安全性要好,質量要好,舒適感要好;‘省’要為客戶省錢,不要花冤枉錢,還要省心,買了這個電梯不能整天的操心,對電梯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他表示,客戶越來越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電梯運行的舒適感。公司采用主動消除振動的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電梯的舒適感。電梯內還可以采用減噪措施,本來電梯的轎壁是一層的,如果做成雙層的,就能有效的降低噪音。速度更高的時候,像動車一樣,采取流線型的外罩,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減少電梯的噪聲,不少的主力品牌都在往這個方向走。 此外,企業越來越重視從設計角度方便用戶。比如客戶到五樓,結果按錯了,按成了六層,有一個簡單的功能叫按鈕兩次消除,按兩次可以消除,這個設計非常人性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民企通過融資求發展 此外,還有一些國內民營企業正在通過整合,融資手段迅速爭奪到市場份額。繼2010年3月12日康力電梯成功上市后,2012年1月16日,江南嘉捷電梯成功登陸上海主板。正在排隊上市的還有沈陽博林特電梯、東南電梯,而其他一些民營電梯企業也有上市計劃。借助資本力量,本土品牌有機會快速縮小與外資品牌的差距。 同時,隨著今年房地產行業繼續遭遇調控,電梯行業整合和淘汰速度加快。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會因市場份額變小、成本壓力加大等因素,面臨無法生存的風險。一些企業會由于無法獲得新的生產許可證而倒閉。大品牌電梯企業正在力圖利用這個機會吞并小企業,增強企業實力。 來源:中國工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