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其實就是一個大騙局,不僅圈進了硬件廠商忽悠了消費者,到最后發覺連自己都上當了。自小米推出了青春版之后,雷軍和周鴻祎兩人在微博上爆發了一場口水戰,其精彩程度毫不遜色于小米的成功營銷。暫且不論誰有理,看人家賺錢眼紅的互聯網公司也不只有360。早前馬云頭腦一熱拿云計算套上低價的千元智能機,包裝一下就想占領終端進軍移動互聯網了。 不過這次倒應驗了馬云那一套經典語錄中的一句話:“別把飛機引擎裝在拖拉機上”。沒搞清楚客戶懂不懂云計算、需不需要云計算,單純地想要植入阿里系的應用,更神奇地是定位為中低端手機。戰略上犯點錯誤是難免的,問題是前方路未明,看似風光一片大好的移動互聯網。一個馬云倒下去了,還有后續的馬云沖上去。 互聯網公司做手機本身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無奈習慣了玩概念搞包裝的大佬們硬是要把自己的手機吹上天。就拿雷軍的小米來說,其中國蘋果式的道路因操作系統問題沒法行成封閉式產業鏈,但蘋果的功夫也算是學到了幾招,并且耍得頗有青出于藍的姿態。小米成功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師夷長技的形式逐步發展。雷軍的玩法算中規中矩,反觀360、百度、網易等諸位大佬的玩法就有點山寨手機廠商的味道。 做山寨手機就是做一個騙局,把愿意上當受騙的圈進來,做局的人贏了錢之后分贓。消費者占到便宜顯擺了威風,廠商和服務提供商就賺到了錢;ヂ摼W公司做手機也是如此,不過較為悲慘的是不僅是消費者埋單,硬件廠商也成了替死鬼。 360主打安全、百度主打云系統、阿里主打網購,貌似這一波智能手機普及風暴的到來,互聯網公司成了扛大旗的先鋒。用周鴻祎話說,互聯網公司可以幫助傳統手機廠商實現轉型,從營銷推廣、銷售渠道、商業模式、用戶體驗上得到互聯網的臨幸。如今是為未來爭取移動互聯網入口的絕佳時刻,而純硬件廠商又面臨專利難題舉步維艱。了解老周背景的人都清楚,老周的流氓手段又使出來了。暫且不談老周的手機能不能成功,就說拿硬件廠商墊背,為自己的產品服務做推廣,低成本高效率地搶先占據用戶的心智,為360品牌埋下移動互聯網基礎。看到這里諸位可能有點暈乎,再說老周的這招其它互聯網公司不也在用嗎?之所以拿360說事兒,那是因為老周的手段更絕更徹底,把品牌、生產、售后的包袱全扔給硬件廠商。這是一個大騙局,說到底硬件廠商只能是背黑鍋的! 目前國內有資格跟洋品牌過招的就只有華為和中興,關鍵是它們還擁有自身品牌,而互聯網公司除了小米之外更多的是采用貼牌代工形式做手機。其商業模式無非是植入互聯網公司的應用,通過收費服務或者游戲等增值形式獲取利潤,加上政府補貼和廣告費用,以此來為硬件成本埋單。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莫過于山寨手機,仔細一對比就會發現,周鴻祎的零利潤說法也是有根據的。山寨機價格便宜但內置的軟件通過定制sp服務就是利潤的來源;ヂ摼W公司將二次開發過的操作系統綁上自家應用,推銷產品服務不算還接廣告媒介的生意。 互聯網公司對自身的產品服務所擁有的自信超越了鳳姐,但這種強行將自身意愿施加到用戶身上的做法,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有反抗的權力。廣告與應用增值收費的方式并不一定符合中低端用戶的胃口,且不說他們能否支付高昂的3G資費,wifi無線是否有條件便捷地使用。現今以較低價格接入互聯網都成為問題,中低端用戶更適合體驗免費應用服務,感受智能手機的新鮮感。 二次開發定制的系統存在鎖定與開放的兩種可能性。鎖定的做法有利于保證應用的生存,目的在于封鎖用戶的刷機行為。開放的做法可能性不大,無法杜絕用戶刷機刪除掉應用。那么,周鴻祎所標榜的開放產業鏈模式,無非是對360的產品高度自信以至于自戀的態度,完全無視騰訊和金山等競爭對手。互聯網從來就不缺少泡沫,在硬件廠商看來那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潛規則之意在于忽悠硬件廠商入局,并非商業模式所描述那般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即使有這么一天,互聯網公司早已另覓新歡拋棄糟糠了。 根據艾瑞統計,去年中國手機游戲盤子是32億元、手機電商是157億元,加起來不足200億元。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811.4萬,全年出貨量至少超過2億部,均攤到每部智能手機上不足100元。以上數據從側面上就說明了虧損最終要么互聯網公司掏、要么硬件廠商掏。反正互聯網公司賺到錢暫時是沒法彌補損失的。蘋果早已告訴我們手機最值錢的就是軟件,硬件廠商在此商業模式上貌似有利可圖,歸根結底還是扮演代工角色。即便是貼上了廠商自己的品牌,也無法解決未來的發展難題。 小米從硬件、設計、MIUI系統、營銷推廣、銷售渠道及售后服務一手抓,其目的在于系統制勝;ヂ摼W公司嫁接到硬件廠商進行資源整合并非易事。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操作系統得不到解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玩的就是概念。更直接的玩法就如360,借手機的名義推廣應用,其實與應用平臺推廣一樣。互聯網公司一旦達到占領用戶心智的目的,卸磨殺驢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用戶需要層次是不斷上升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拒絕蘋果、三星,轉頭去買國產機。況且洋品牌也開始盯上了中低端市場,未來這一戰國產手機生死未卜,生存的希望極為微茫。硬件廠商急需認清誘惑,入局太深總害已,先修煉好內功再談如何發功。 互聯網公司可謂是此場騙局的始作俑者,面對一個不可預測的結果,當個傻子也許比當個懦夫好。手機說到底還是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用戶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手機普及的年代深受山寨機之苦,故而諾基亞、黑莓等智能手機先行者一度洛陽紙貴。如今智能手機普及之時,卻仍逃不掉支付使用及學習成本。 互聯網公司與其笑里藏刀只重視自身利益,倒不如敞開心扉與硬件廠商深入合作。軟件與硬件緊密結合,開發出自有知識產權的手機操作系統,整合資源系統地去做國產品牌,或許這就是終結互聯網公司手機大騙局的最佳方法。 by 馬佳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