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雖然有很多型號的MCU,但主要以ARM架構、MIPS架構和專有架構為主,它們目前各有自己獨特的賣點和市場,ARM已逐漸在手機、便攜式設備、硬盤等應用市場占據主流地位,MIPS主要在多媒體應用和網絡通信領域見長,自有架構主要以低功耗等特性見長,但這三種架構的MCU都互相瞄著對方的主流市場。 在通用和專有架構之間作選擇時,目前大多數國際MCU廠商的普遍現狀是在保有專有架構MCU市場的同時,利用通用架構來深挖現有市場或者拓展新領域。如飛思卡爾(Coldfire& Kinetis ARM MCUs)、Microchip(PIC & MIPS PIC32 MCUs)、ADI的專有架構Blackfin系列,NXP基于ARM內核的LPC系列以及Atmel(AVR & AT91SAM ARM MCUs)等。 臺灣新唐科技作為本土企業在這方面也算走在前列,早在2009年取得ARM公司的Cortex-M0 IP授權之后,短時間內開發出NuMicro Cortex-M0 MCU系列,并在2011年又發表了一款32位Cortex-M0 MCU給力芯“Mini51系列”,價格更是低于0.5美元。之所以切換到通用架構,新唐科技微控產品營銷企劃處部經理黃日安先生表示:“每家供貨商有自己專屬封閉式CPU架構,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是消費者容易被供貨商鎖定,因為要選用別家的MCU勢必需從頭學習新的MCU和開發工具與環境。第二是供貨商投入的成本很大,芯片價格無法降低。供貨商不僅要開發芯片,而且還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投入開發環境與工具的設計與制作”。 節省開發時間和成本是一個原因,也有公司更看重幫助拓展新領域的潛力。飛思卡爾工業和多元市場微控制器部亞太區市場經理曾勁濤接受采訪時表示:“飛思卡爾專有架構Coldfire系列在其所屬應用市場占大約20%的份額,現又采用基于ARM Cortex M4內核授權開發出全新Kinetis系列,專攻通用市場,如消費電子,智能電表,智能樓宇控制,醫療電子市場等。在很多新應用中,需要加入輔助處理功能,而在ARM Cortex M4內核中新增加了DSP浮點運算能力,將MCU逐漸向MPU擴展,正好切合這類應用。因此,今年飛思卡爾結合Coldfire系列在工業控制等領域的優勢,將 Kinetis系列作為推廣的重點! 除了這些,另一個重點是選擇的通用架構一定要符合自己產品的定位!爱斍癕CU行業的大多數MCU通過專有架構構建,這些架構由MCU供應商開發并內部維護。維護這些架構非常昂貴并且耗費資源,因此,很多企業應該隨著行業過渡到 32位而考慮采用符合自己產品定位的業界標準架構”,MIPS科技公司戰略營銷經理Ian Anderton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應用第三方架構在降低開發成本方面的優勢,他們應該會考慮采用MIPS架構”。 Anderton還將MIPS產品與ARM進行對比:“與ARM的Cortex-M系列產品相比,我們能夠提供卓越的性能、更低的能耗和更多先進的功能等優勢。我們內核提供的效率和可配置性為MCU和嵌入式控制器設計人員提供了“三合一”的方案:單個MIPS32 M4K/M14K內核比ARM Cortex-M3、M0或M1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功能,可替代這三個內核。此外,M14K內核可通過選擇不同的優化方向和制造工藝,實現多種不同的性能、功耗和成本平衡。在同等配置條件下與 Cortex-M3相比,可實現更小的面積和更低的功耗! 對于大多數MCU廠商來說,也許又到了重新站隊的時候,除了考慮性能、成本,產品定位也是重要的考量標準。近日,MIPS 科技授權MIPS32和MIPS64架構技術給包括東芝和NEC在內的SoC開發商,用于開發了基于MIPS架構、面向應用的MCU產品。ARM陣營這邊也添新軍,英飛凌和Silicon Labs分別推出了他們各自基于Cortex-M4和Cortex-M3的MCU產品。看來多元化的MCU市場依然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百花齊放。 通用架構下如何實現差異化 如何實現產品差異化是每個產品人最關心的話題,對于靠拼價格,拼服務的通用低端市場就只能靠齊全的產品線,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周到的服務來打動客戶。 臺灣盛群半導體總經理蔡榮宗介紹公司突顯差異化主要在于貼近市場提供客制化的服務,與客戶形成互利關系,并在互動中找尋整合周邊零件形成專用MCU的機會,國外品牌MCU雖然有品牌優勢,但盛群能夠貼近客戶,彈性提供客制化MCU,這項優勢非國際大廠可以提供。因此,不斷發現新的應用產品/市場,開發專用MCU,是盛群與國外廠商的最大區別。 同是臺灣地區的新唐科技認為其差異化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根據應用市場,提供特別的產品組合;二、產品系列開發工具門坎低且齊全,除錯工具能延續用在新產品;三、價格問題,在產品要求性價比的情況下,提供有說服力價格。 新唐科技黃日安先生認為無論國內或國外,對性價比的要求是第一首選,未來的產品漸漸朝向智能與復雜化,所以一顆高性能的MCU是必需的。但是如果能有8位的價格32位的性能,我想是大家所期待的。因此,高性價比的MCU趨勢是不變的。 ADI公司DSP亞洲業務區域經理陸磊先生也認為如何實行產品開發的差異化、本地化以及如何提升產品的性價比成為半導體廠商2012年在中國市場必須面對的挑戰。那么高端應用市場又該如何實現差異化呢,ARM中國嵌入式市場經理耿立峰認為高端應用市場的挑戰主要來自于:“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智能化控制對MCU芯片帶來了更大的市場商機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需求,包括更低的功耗,更多的系統連接,更好的人機界面,更高的安全性需求。當然對于包括MCU芯片在內的BOM成本壓力也將一直存在。同時對于開發平臺的兼容性和應用軟件算法的可復用性也帶來了更高的期望,因為這可以大大幫助終端客戶縮短產片開發周期,節省項目成本”。 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市場總監金宇杰要在MCU市場立足并實現差異化,要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下工夫。“硬件有兩個方面:一是制成工藝,二是模擬接口技術,如ADC、RF功能、I/O功能,各廠商設計都有獨到之處。而恩智浦在高性能模擬接口方面,可以做到非常低的運行功耗,非常出色。而在軟件方面,因軟件涉及很多算法,包括一些優化的驅動程序等。這方面的區別對整體性能提升可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太陽能發電管理,需要有最大功率追蹤管理程序、驅動程序、CAN收發等,這樣可非常方便工程師設計和開發” 。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的解決方案不斷出現,但是,無論哪種方式,高性能、低成本都是廠商追求的最終目標,確保這些方案都能很好的滿足市場需求變得更加關鍵。 來源:電子工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