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國勞動研究所所長 克勞斯-齊墨爾曼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今年3月末,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蘋果(Apple)與全球最大合同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簽署協議,同意為生產iPhone、iPad及其他產品的中國組裝工廠中的120萬工人改善工作時間、提高工資、增加工會代表以及改善健康和安全條件。 許多觀察人士對中國制造商不得不縮短每周工作時間和改善勞動條件感到欣慰,并樂于看到工人工資的提高。其他人則將大型跨國公司向工人做出的這一重大讓步視為一個不錯的新聞故事。然而,批評人士認為該協議只不過是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一次保全面子的舉措。 所有這些觀點都未能理解這一協議更為廣泛的重要性。我們正在見證中國工業戰略的重大轉變。要明白原因所在,人們有必要回憶去年8月富士康關于未來3年在組裝工廠中部署10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意義更為重大的聲明。(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總數接近110萬臺。) 富士康完全有理由實施機器人戰略。用資本代替勞工可以解決該公司的一個最大問題——工人高強度地從事著枯燥的重復性工作。 但是鑒于這些機器人將會取代普通的中國工人,中國政府為何會同意該戰略?有人可能會認為,中國政府會參與任何此類工業戰略的構思,尤其是富士康是臺資企業。 答案在于中國的人口發展路徑,它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未得到正確認識的挑戰。 國經濟規劃者明白,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數量很快就會達到峰值。由于中國長期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加劇了這個問題),年輕女性人口的就業高峰期已經結束——到目前為止,她們一直是中國沿海省份流水線作業的主力軍。 中國領導層及民眾都敏銳地意識到,中國人口可能會未富先老。但人口法則幾乎無法改變。不過,可以改變的是一個經濟創造的收入水平及其整體增長路徑。 中國政府正果斷押注于這一點。它希望看到薪資水平增長,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國內消費,還因為這將意味著中國企業為全球市場生產更先進的產品。在iPhone或iPad的最終售價中,中國勞工成本估計僅占1%-3%。對這一極低比例進行大幅提升是中國的目標,也是其所有工業部門戰略抱負的核心。經營大規模的組裝工廠不再被視為確保中國經濟未來的可行途徑。為了實現目標,中國需要訓練有素、待遇豐厚和干勁十足的工人。使用機器人從事繁重低級的工作符合這一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世界很少有人理解到中國的這一遠大抱負。在我們對中國低薪資水平感到不安的同時,真正的挑戰卻完全在其他地方。中國決心通過提高教育水平、更多倚重資本密集型生產的方式來提高工資水平。西方卻還沒有開始認識到中國迅速實施自動化的影響。 當新興市場經濟體開始生產越來越先進的產品時,發達國家會受到什么影響,近十年前在學術界曾有過爭論,參與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等經濟學家。但他們當時預計這種情形幾十年內不會變成現實。 西方必須結束對自身創造人力資本能力的自滿情緒。西方迫切需要吸引人才、加強中小學和大學教育以及企業職業培訓的措施。對歐洲而言,這需要制定新政策,以吸引技術嫻熟的移民和重振大學教育。富士康的裝配線上每增加一臺機器人,我們就越迫切需要對此做出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