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近期面臨美國兩項重大壓力,涉及10億美元罰款和100%關稅威脅,具體情況如下: 一、10億美元罰款:出口管制違規調查 違規背景 臺積電被指控通過第三方為某中國大陸科技企業代工生產近300萬顆AI芯片,而該企業已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由于臺積電的芯片制造技術包含美國成分,需遵守美國出口管制規定,此舉被美方視為間接違反禁令。 罰款依據 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違規交易最高可被處以交易金額兩倍的罰款。若臺積電最終被認定違規,罰款可能超過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5億元)。此前類似案例中,希捷科技曾因違規向實體清單企業銷售硬盤被罰3億美元(2023年)。 臺積電的回應 臺積電聲明稱自2020年9月起未直接向涉事企業供貨,并配合調查,但未公開承認違規。目前美國商務部尚未正式發出指控信,臺積電仍有30天回應期。 二、100%關稅威脅:施壓赴美建廠 特朗普的強硬表態 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25年4月8日公開表示,若臺積電不繼續在美國建廠,其產品進入美國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他批評拜登政府此前為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提供66億美元補貼,主張通過稅收威脅而非財政激勵推動制造業回流。 臺積電的投資妥協 為應對關稅威脅,臺積電于2025年3月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在美投資,計劃新建5座芯片工廠及研發中心。此舉被視為安撫特朗普政府,避免潛在的高額關稅沖擊。 關稅政策背景 盡管美國于2025年4月2日已對臺灣產品加征32%關稅(未涵蓋芯片),但特朗普團隊正考慮對半導體單獨征稅,進一步施壓臺積電擴大在美產能。 三、事件關聯與影響 雙重施壓目的:美國通過罰款和關稅組合拳,既強化技術出口管制,又迫使臺積電將先進制程產能轉移至美國,以削弱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并鞏固美國供應鏈主導權。 臺積電的困境:臺灣輿論批評民進黨當局政策導致臺積電淪為“任人宰割的肥肉”,而巨額罰款和投資壓力可能影響其全球戰略布局。 綜上,兩項措施均反映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對華遏制及產業回流的戰略意圖,臺積電作為全球芯片制造龍頭,短期內需在合規與地緣政治博弈中尋求平衡。事件后續進展將取決于美國調查結果及臺積電與特朗普政府的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