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家近日成功合成了一種新型無銅超導氧化物,該材料在約40開爾文(零下233攝氏度)的環境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這一發現突破了傳統銅氧化物超導體的限制,為高溫超導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超導體具有“零電阻”特性,能極大減少能量損耗,是未來高效電子設備的理想材料。然而,大多數超導體僅能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下工作,限制了實際應用。上世紀80年代,銅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將超導溫度提升至30開爾文以上,成為高溫超導研究的里程碑。 最新研究發現,層狀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與超導溫度密切相關。基于這一規律,研究人員設計并合成了一種鎳基氧化物,實驗證實其在常壓下即可實現30開爾文以上的超導性。這一成果表明,高溫超導性可能普遍存在于多種元素中,而不僅限于銅。 該材料在環境條件下穩定性優異,更易于實際應用。目前,研究團隊正通過調控電子結構和外部壓力等手段,進一步探索超導機制,并嘗試開發更高工作溫度的超導材料。 這項突破為下一代超導材料的研發奠定了基礎,有望推動能源、電子等領域的革新。相關成果已發表于科學期刊《自然》上(Nature)上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